评论

敬文读书月|《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

原标题:敬文读书月|《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

《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

作者:钟敬文著;连树声编纂

丛书名:钟敬文文集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

【内容简介】

本书比较完整地辑集了钟敬文先生生平的学术论著和文艺创作的绝大部分文章。本卷收录钟先生关于民俗学的文章数十篇,以论说文为主,如短论、随笔、讲演记录稿。同时收录了编辑余谈、通信等与我国民俗学运动或者钟先生个人学术经历有关的文献,以及少数调查报告、民族志等文章。

【作者介绍】

钟敬文(1903年3月20日-2002年1月10日), 中国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诗人、散文家和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

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曾倡导建立中国民俗学派,被国内外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目录】

【目录】

自序

上编

1.民俗学

2.民俗文化学发凡

3.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

4.民俗学的对象、功能及学习研究方法——在全国第二届民俗学讲习班上的讲话

5.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

6.民俗学及其作用

7.谈谈民俗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北京首届“民俗论坛”上的讲话

8.关于当前民俗学工作的三点意见——致中国民俗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的信

9.当前民俗学工作的迫切任务——迅速地、广泛地建立必需的机构

10.“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呈献于顾颉刚、董作宾诸故人之灵

11.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七月在北京师大暑期民问文学讲习班上的讲话

12.浙江民俗学工作的历史、现状及今后应致力的事项

13.民俗学与古典文学——答(文史知识》编辑部同志访问的谈话

14.记录我国古代民众的医药学知识——《山海经之文化史的研究》中的一章

15.中国古代民俗中的鼠

16.从文化史角度看《老鼠娶亲》

17.金华斗牛的风俗

18.传统文化随想

19.重视民族精神的支柱

20.民俗文化的民族凝聚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讨论会”作

21.中国民居漫话

22.民间图画展览的意义——为民间图画展览会作

23.看了乐亭皮影戏以后

24.被闲却的民间艺术

25.进一步挖掘和发扬人民固有的艺术——庆祝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

26.民间艺术探究的新展开

27.屈原与民俗文化

28.民间节日的情趣

29.节日与文化

30.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账

31.纪念两位早死的民俗学致力者——白启明先生与刘策奇先生

32.我与浙江民间文化

33.六十年的回顾——纪念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立六十周年

34.我的民俗文化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自序

35.建立中国民俗学派

36.汕尾新港疍民调查

37.惠阳举仔山畲民的调查

38.民俗记录二则

39.介绍一个民俗陈列室——北京门头沟博物馆第三室

中编

1.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詹姆森教授《中国民间传承三讲》中译本序

2.中国民众思想史研究的新收获——欧达伟教授《中国民众思想史论》中译本序

3.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珍贵成果——伊藤教授《中国大陆古文化与日本》中译本序

4.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新标志——节录自《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序

5.《民俗学译文集》序

6.《民俗学入门》序

7.《中国民俗采英录》序言

8.《北平风俗类征》重刊序言

9.《中国传统节日趣谈》序

10.《中国风俗》画册序

11.《老东岳庙会调查报告》序言

12.《中国符咒文化》序言

13.《江南风俗》序

14.关于民俗艺术——《中国民俗艺术》序言

15.《话说民间文化》序

16.给《西方人类学史》编著者的信(代序)

17.关于《民俗美》

18.《中国民间文化丛书》总序

19.民间文化论著译丛缘起

20.介绍一部六十多年前的风俗书——《杭俗遗风》

21.《东国岁时记》

22.前奏曲——《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专辑》前言

23.民众生活模式和民众教育——《民间风俗文化专辑》序言

24.重印《民俗》周刊序

25.《民俗学特辑》前言

26.《民俗园地》引言

27.《异民族土俗专辑》序言

28.关于民俗——为杭州《民俗周刊》创刊作

29.《民间艺术专号》序言

30.关于民间艺术——《艺风·民间专号》卷头语

31.《民俗》周刊编辑余谈

32.《民俗》(季刊)编余缀语

33.《民俗》(季刊)编后缀话

34.《民俗园地》编余小志

下编

1.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

2.祝贺各省民俗学会成立的书信及讲话

3.祝贺日本民俗学会第三十届年会

4.正确的选择——在北京文艺界为我从事民间文艺事业七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答谢词

5.重视田野作业——致中国民俗学会一九九四年学术讨论会的贺信

6.祝贺《三月三》的诞生

7.祝愿她火焰更红——祝贺《民族文化》创刊五周年

8.祝《中州民俗》创刊

9.民俗与国情——视《民俗》复刊

10.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保存与新文化创造——在全国政协文化组召开的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11.大力保护民间文化——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保护民间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

12.传统文化应该受到重视——在中国文化发展和建设问题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13.葫芦是人文瓜果(节要)——在一九九六年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14.丰收与期望——在中日民俗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15.在欢迎民俗学家 A.邓迪斯教授会上的致词

16.为西湖博览会部分展品写的话

17.民间美术与民问文化问题——在山东高密民间艺术展览座谈会上的讲话

18.傩戏面具的展览、研究与保存——在贵州傩戏面具展览会上的讲话

附录

1.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

2.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日顾颉刚先生在岭南大学学术研究会上演讲记录

3.关于中国方言之分类的讨论——致毛坤的信

金华斗牛的风俗

牛牛尔何争?

于此辄斗怒。

——宋文同《毛老斗牛》句

记不清是哪个时候,我在董氏编的《广博物志》上,翻见了这么一则引用自《成都志》的记述: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戳蛟。已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率勇者数百,持强弓、火箭,约曰:“今江神必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辦。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呼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㳽㳽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

李冰和江神角斗的神话,是早就被记录了的,[1]所以不致使我怎样注意。叫我眷眷不易去怀的,是“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一语。世界上有名的斗牛风俗,如西班牙所盛行的那样,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和有趣的事。

我国古代的四川境中也盛行着这种民众娱乐吗?我不免怪异地这样自问。后来,又知道浙江境内的旧金华府属一带,现在尚流行着这种斗牛的风俗。因之,激起了我去加以探访研究的兴趣。

我发表了一则关于 斗牛习俗的随笔(题为《斗牛的风俗》,刊于《民俗》周刊第三十二期)之后,陆续得到了几篇对于金华(金华、义乌、浦江等县)这种习俗颇详细的记录(见曹松叶君的《关于金华斗牛的风俗》,刊于《民俗》第三十五期)。高兴之余,我想何不利用这些新鲜有味的材料,写成一篇半叙述、半探究式的文章呢?虽然写是自然写不好的,但也算不负这个“不落俗”的题目呀。何况这于我们几位材料的采录者,也足以略表感谢之意?

现在,提笔来草写这篇小文,目的就在践行前述的一点意想。 本文的职能,只在把此际尚做为民间重要娱乐之一而流行的金属斗牛习俗,加以相当的写述,及关于其发生的粗略探究。至于这风俗的“史”的经历、变迁等,愧作者在此不能一一论述到。

把金华斗牛的习俗,做一个比较具体的叙述,这是本节所要完成的任务。

(一)斗牛的原因及时间

为什么要斗牛呢?这怕是谁都想急于知道的事吧。关于这个问题的答复,虽然因为时间及地域的不同,在记录者不免稍有分歧的说法,但归纳之,不外下列三种:

1.祈赛;

2.庆祝神殿开光;

3.解除杀气。

这三种中,第一二两项,在有些记录者的报告里,是写明同属于一个行动的。又“解除杀气”一项,追究起来,恐怕也不是出于独立的行动,而只是第一二项的同样动机所希望招致的结果。 如果我揣测的不很错,那么,所以要斗牛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乡民为祈报神祗,在偶像装成开光之日,藉以娱神并解除杀气的一种表示。

至于时间呢?大都是说在秋收之后,也有说是在春日的——要之,是在农事休歇或将兴之际。

(二)关于牛的种种

一个武艺出群的勇士,他先天的健康,不消说是很紧要的。但仅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后天的训练呀。如人中的勇士一样,牛中的“斗士”,除了必具的先天的健壮以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距离斗牛时期的遥远之前,人们选择身体茁壮、或已表现过好斗天性的雄牛,[2]使之在草地或水田中,和一些身材相当的别的雄牛,练习种种式样的角斗。[3]每头牛,必经过相当次数的训练,然后才教它去上正式的斗场施技的。

牛既在训练中表现出种种善斗的姿态,人们即以此或以其形状、颜色,给它以名号。例如战斗时,它惯把全身压在对方的前部以困之的,叫做 “西洋挂”;惯把全身压住对方的前部,而放尿以注射其眼睛,且后两脚很快捷,形似老鼠的,叫做 “老鼠挂”;看见对方,便直奔向前,势很凶恶的,叫做 “飞龙”;善以脚斗的,叫做 “三桠钗”。这些都是以它们的角斗时的技术和姿态得名的。又如毛泽光黑,形容美丽的,叫做 “花旦”;毛黑而角挺出的, 叫做 “乌龙枪”;黄色而肥大的,叫做 “黄大樑”;光是黄毛的,叫做 “黄挂”“黄狮子”。这些都是以它们的颜色及形状而得名的。其它如四牙而能撞击的,叫做 “四牙撞”。这都是以形状和斗技混合而得名的。诸如此类新鲜、怪异的名儿,实在多着呢。

这种牛,既被期许为将来的“斗士”,所以养育上,自然非特别注重不可。平日,除使它多睡觉,多休息,多清洁之外,于饮食尤为致意。寻常的牛是喂草的,但此种牛则必饲以用米谷煮的饭粥。[4]如其它是爱饮酒的,那么,更须给以陈酒。到了斗期前后,那更是享用奢华了。喝酒,是不算一回事的。你猜,它更高贵的食料是什么呢?你不但不容易一下子猜出来,就是听了也要重重地惊奇吧—— 那是“参”与“阿芙蓉”呀。

牛的装饰,也是一件极值得我们叙述的事。且装饰得离奇、华丽,颇难尽述,姑略描摹其较普通者。先谈买卖时的。牛的头上,挂头牌一块,上面插了两根雉尾,黄、红、蓝、绿,非常艳丽。背上,则放置“背红”一块。这种“背红”,大都是用缎子做的,上面绣着各种花纹。背红上面放旗架子一具,插着一面帅旗和四面三角旗。牛绳也极讲究,赴斗牛场时,则牛角上扎着金花,背上仍蒙着绣花缎背红,头和颈缚上许多大红马缨及铃儿。[5]同时,并有喧扬的锣鼓伴导。说到威风呢,也算很可以了。

这种作为斗上的牛,在买卖、参神及斗争之前预配时,有种种的仪节。买卖的时候,先由买主观牛的本领、形态,托牛媒人代付定钱;然后备了音乐队伍去迎接它。那时,买主必大设宴席以享卖者。随后,将价钱交付清楚。卖者将牛送至门外付与买主时,必向他索牛绳钱十元至三四十元。卖者也必须预先购备许多礼物及嫁妆以媵牛行。参加角斗之牛,在开战前,必与对方预配。那时,如果是低级的牛配了高级的,那么低级的一方必须拿出许多礼物,因为它和高级的牛斗一次,身价便增加了许多倍。

斗牛买卖的身价,颇高出常牛。最高级的,从五百元至八百元;中级的,亦须三百元;下级的,则在百元左右。因为买卖者爱虚荣,每次角子代替银元,故说起来,常谓之“干元”或“数千元”。

(三)斗牛之所

选水田之大小适用的,先灌以水,使成泥泞。场的南北两方,各设一辕门(或曰“龙门”),用竹竿弯成,上挂红布。牛的出进,须由于此。

(四)斗争时的情形

斗牛开始的时光,大都在下午一二时。两方的牛,由卫士们牵进场中。大约已很接近时,彼此的眼睛都变成了血红,两耳竖直起来。这时,两边的卫士,已各自闪开,而两只勇敢的生物,便开始它们的角斗了。(但也有甲方的牛,在场中作斗争准备;乙方的牛,牵入辕门之后,把牛绳去掉,大喊一声,牛即跑至场中角斗的。这种牛,叫做“撞”。)两方的主人、亲友,尽力地从旁边叫喊,以助威势。看客也掌声如雷。全场的人们,个个都情绪紧张、激动,如像在一个混战的沙场中。过了些时,两牛渐渐要分胜负了。这当儿,大家的呼唤和情绪更格外紧张。等到数进数退,胜负显然,那败的逃,胜的追,一时东西奔突,甚至有牛角折断,血流满面的。那些围在场上的观众们,个个都惊心吊胆。主人雇来的卫士们(拆牛人),紧衣窄袖,前去把牛绳拉住。倘胜利的牛,还要追斗的时候,他们就用木架子(形像小梯)把牛头高高叉住,使它两目朝天。约过数分钟后,它的怒气便平服了。

如前文所说过,角斗的牛是有等级的(大约分三等)。开始的时候,三等牛居多;次之二等的,再次便轮到一等的。三等的,因为训练不够,角斗不久,即现奔突、凌乱的状态。老于角斗的牛,步法非常整齐。参加斗争的牛之主人,倘双方是强蛮的,因已方的牛之某点吃亏,便彼此混打做一团,有时竟酿成严重的讼案。

(五)斗后

两牛胜负分明之后,胜的这方,其主人及亲友们,个个眉飞色舞。一时爆竹声、鼓乐声、拍掌欢呼声,闹成一片声音的怒潮。他们如在沙场上打胜仗似地回去了。[6]败的那一方,一般被雇来的勇士,当场散去,主人也垂头丧气。

至于两方的牛之终局呢?胜者,不久便有人(富翁、阔佬们)用高价来把它购去;败的呢,或留下次再斗,或便不免如败军之将似地被处死刑了。

斗牛,是一种分布得很广泛的民间俗尚。但就各地所流行的看来,方式上也颇有不同之处。如我们所知道的,西班牙是以斗牛的习俗闻名的。在书本上或银幕上,看过了《卡门》(Carmen)这名著的人,[7]该没有不记得那有趣的民俗的吧。

据说,西班牙最有名的斗牛场在马德里。此外,维塞尔也很有几个。斗牛举行的时候,无论城里人、乡下人、贵族或平民,都簇拥到斗牛场上来。斗场非常地伟大。斗土有骑马的,有不骑马的。他们都穿着极华贵、显著的服装。骑马的,又手执长枪,脚系长铁帮腿。有几个执旗的人,他们也穿着便于用武,同时又鲜丽炫人的服装;腰间束着鲜色的宽丝带,手执奇形怪象的短矛;顶端五彩的旗帜飘扬着。还有一些马夫,是牵着马匹预备拖死尸的。牛棚门打开之后,牛凶猛地冲了出来,人与牛的武剧便开始了。这是和牛角斗的,斗者多是骑马的斗士。当牛走近他时,他便会用枪刺它。它受了伤,便跑开去。如果没有刺中,牛角便撞到马身上来,受伤的马和人一齐倒在地上。这时,执旗的人便跑来给他帮忙。这样重复了好几次,执旗的人才去把牛的生命结果了。 最好看的,尤其是斗士首领的斗法。他一手执着托利多剑,一手执着红旗。他能以最敏捷的手段,避开牛的冲犯。这还不算奇特。最可佩服的,是他能够在牛身上若无其事的嬉戏。一定要经过几次千钧一发似的危险,他才肯把牛杀死 (见布娄温氏(Browne)的记录)。

葡萄牙人的斗牛,大体上和这相似(见谷多尔氏(M.Goodall)的记录)。印度的村落间,也有这种民俗,但情形比较温和。我们试看芬纳莫尔氏(Finnermor)所记:

当赛牛的消息宣告之后,附近各村的人,拥塞到赛牛的平原上。这种赛牛法,一些不像欧洲有的地方的赛牛法和英国以狗触牛怒戏的那一种。照例那只牛并不曾受什么伤,但是参赛的人,要当心自已吧。开始的时候,牛的主人把它放到赛场当中。又有一块新的布系在它的颈项上。那块布里包着一笔奖金。那赛者能够把那只牛驾驭,和能夺了它颈项上的那块布,他就算胜了。

这只是他抽象的解释与叙述,我们不妨再看看他那比较具象的描写吧:

当观看的人齐集坐定的时候,发号者大力击鼓,表示着赛的时间到了。牛的主人也把牛带到场中,将它释放,和吩咐它要努力战胜而回。同时,有二十个人向着牛的方向奔去,尽力去夺那奖品。 他们手上没有利器,他们战胜那牛,全靠勇气和敏捷。这才是真实的游戏呢。一只久经训练的牛,很懂得游戏的规矩。它站得很直,它的双眼很尖利地注视着它的敌人。及至见有人向它一跃,想骑住它,正在这紧要的时候,它会忙把牛角一闪,一脚踢向敌人,全力冲过去。其次就像火光一般地旋转。因为有人向它的侧部攻击,其余的人向各方进攻,它就还击,脚踢和冲锋,对着它的敌人,好像九柱戏一般。直至它或被人捉住,或让它逃脱重围……

芬纳莫尔氏又说,有时碰到十分老练厉害的牛,人们是不敢前去和它争胜负的,因为有生命的危险。

在新大陆上的墨西哥,也有和如上所述人类与牛赛斗能力的习尚。为了节省篇幅,就不絮述了。[8]

现在,试谈和本文前节所描状的牛和斗牛的风尚吧。在我国唐代段成式所撰的《西阳杂俎》中,有这样一则关于西域龟兹国元旦风俗的记载: “龟兹国,元旦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这里虽没有指明所谓“斗牛”的,是牛之同类的相斗,但从文意看,总不会是人与牛斗的意思吧——最多的,只能说是牛与别的兽类混斗而已。

此外,如南洋的马来人,也有畜牛使相斗的民俗。人类学博士斯泰尔(F.Starr)说:“(马来人)斗牛,不像墨西哥或西班牙人那样残酷。在墨西哥或西班牙,牛是与特别训练出来的一团斗士角技的,在马来地方,则是牛与牛斗。”其地尚有水牛与虎斗的玩戏。据斯泰尔氏所说,这在马来人的社会中是尤其著名的。[9]其它,还有什么“地黄牛戏”。[10]

如上所,斗牛的方式,有种种不同之处。 因之,我们对于它的发生时代及原因等,也当分别地看。西班牙式的斗牛,未必即与中国金华式的斗牛,是在同一时代(当然是指文化的阶段)、以同一的原因而产生的。关于这点,让下文去提及吧。

要明白一种习俗的起源之时代及意义等,不可不从社会的观点去加以检讨。 因为人类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抑或是精神的,它的产生与流行,都可以从社会的环境上找到正确的解答。风俗、习惯,自然没有例外。

尼登教授曾有一则谈论民俗起源的话云:

民俗起于不知不觉之中。人与人相接触之后,民俗自然产生。⋯⋯我们推求民俗的起源:最初是偶然有人做了一件事,得到成功,以后旁人复仿行之,也成功了。因此仿效者日益加多,久之成为民俗。民俗既经成立,便觉得非这样去做不可。……

假使我们相信这个持论的话,那么,一切民俗,差不多都是没有它所应诞生的理由的。它的产生,只由于某人的偶然动作;它的流行,也不过仅由于模仿的成功,而不是另有需求的客观性和可能性。 这种观念论者的解释,是很难于正确地把握“事物的真相”的。反之,我们另看看从社会学观点出发的学人之意见吧。例如马哲民氏说:

风俗是由某种生活环境常常发生的一种关系的行为之形式,而又以之支配一定社会人类的内心行为,所以它虽不是法律、道德等规律,但亦带规律的性质,是人类行为自然形成之“典型”(Types)。[11]

他又说:

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力所形成的社会生活之下,人类生活的形式,本与之相适应。由一定的生活形式,便决定一定的风俗。等到社会变化,风俗亦不得不随之变化,这是一个定律。

这里所引的两小段话,虽然很概括,很简略,但我们觉得它对于人类俗尚的产生及其性质、变迁等的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斗牛,是民间娱乐,是一种流布于世界各地的颇有力的风俗。 我们倘要把它看做一种在不可知的时代中,由于偶然一些人的高兴,而被倡立了的(它和那产生它的时代的民众之物质生活及其一般的精神状况,是毫没有关系的),这便不用说了。我们如果不满足这种偷懒的解释,那么,进一步把它所产生的时代及原因细探出来,这是必要的,而且是富于意义的吧。

我以为西班牙式的斗牛,与中国式的斗牛,是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经济背景之下的。前者是狩猎时代的产物,后者是农耕时代(或兼畜牧时代)的产物。 前者的目的(无论是自觉的、抑或非自觉的),在演习着人类对于兽类(牛)的征服能力,或对手实际劳动——狩猎野兽——模仿的游戏。后者则在致使或比赛那于初民生活有迫切关系的生物(兽力的奴隶)之体力的壮健,当然同时在表现上不免带着一些宗教的意味。

要详细地阐明这个问题(单指后者——即中国式的斗牛与农业的关系),我们不能不作下列数点谈述。[12]

第—,我们先来探问这个颇像有点迂远的问题:中国的农业时代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据旧史所说,伏義开始教民畜牧,到神农时代,便发生了农业。但这种时代,现在学者多承认它是“神话及传说的时代”,虽然其中不无包含着许多事实的影子,但其“时间”及“人物”都是缺少可靠的确定性的。并且这种人物和时代,只是当日某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呢?还是果如我们后代史家所想象的那样,主要地属于我们全民族的原始祖宗及原始时代的呢?这也是很大的问题吧。

倘转到相较可靠的材料上检查,则在商朝末叶,[13] 他们尚是 “一种粗耕的,兼田渔游牧的经济生活的民族。”至于农业上用兽力(在中国大都用生,所以“犁”字从“牛”)的事,据近年国内学者的专究,同得到“开始于周代”的结论。这大约是颇靠得住的吧。 (引语见程仰之先生所著《殷民族的社会》,刊于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十六期。参见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第二,要谈论牛在我国过去被注意及敬重的情形。如我们所知道,牛,这种驯养的动物,因为它与人类生活之关系,所以它在许多民族间多曾被虔敬地重视过。例如古埃及与印度的先民都达(Todas)对于牛的崇敬之忧,真是达到极点了。 [14]

中国古代对于牛的注意和重视,在文献上是颇不贫乏的。例如,仅从文字上看,凡牛之雌雄、牛岁、毛色、行动、鸣叫等,皆有特定之字(参见许慎《说文解字》卷二)。此外,如万物的“物” 字,告诉的“告”字,皆从牛得其义。可想见我们古代祖宗的生活和牛类关系的紧切了。

像古埃及或现代许多文化落后的种族那样崇奉牛神的事,在我们中华民族,似尚未见有此种较显著之文献的发现。但对于牛的尊敬的情绪,直到现在,在村落及小市镇的人们的头脑中,是仍然相当地保存着的。 《礼记•月令篇》有“季冬之日……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话,可见后来所举行的“迎春”的隆重典制 (汉唐以来,“土牛迎春”,为朝廷及地方之重要典制。见《续汉书》李涪刊误等),它的来源是极古老的了。又《王制篇》云:“诸候无故不杀牛”。注云:“谷者,民之命,牛植谷,故王制禁杀。”(现在乡间还有以杀牛为罪恶的。这恐是混合了原始农业社会思想及佛教的“好生观”的结果。)从这些断片的材料中,以考古代农业时期,对于牛这种牲畜的重视当不是全无一点把握的吧。

第三,关于牛的性格,我们也想顺便说点话。如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的家畜,在原始时代,都是“野生”的。人类驯养野兽成功,在文化史上便开始了极光荣的记录。据考古学者们的探究,到新石器时代,才有人类驯养动物的遗迹。而在几种被人较早豢养的动物之中,牛类便是其一。

不错,牛在许多被豢养的动物之中,也算得上是极驯服的。但它终是动物——由野兽变成的家畜动物,它不免有“野性”迸发的时候。《说文》“牴”字训“触”,“告”字训“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也。”又《周礼》有“封人掌……饰其牛牲,设其福衡”的语句。杜子春云:“福衡,所以持牛,令不触人。[15]”由这些看来,牛类常有发作野性的事可知。关于牛头的文献,如辛谠的勇持斗牛之角(见《唐书•辛说传》),崔安潜的爱看它们竞斗的姿态等 (见《北梦琐言》),都不是什么很特殊的事例。

第四,不妨提一下文化荒野幼稚的种族,他们的游戏娱乐与禽兽的关系。因为人类早期的生活(狩猎的、畜牧的、农耕的)与动物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之反映在他们文化上的物事,也不能不以这为主要成分。原始民族以及一部分开化较迟的民族(甚至于文化已经很高的民族),他们的娱乐——日常或定期的娱乐,以禽兽(尤其是兽类)为对象,是非常普通的事。各民族的戏剧及踊舞,其起源及扮演,很多是以兽类的动作等有相当的关系的。随便举点例子,如古希腊人“春祭”时饰马尾、效牛鸣以娱神,印第安人等有饰小羊惧狼以诱水牛来救的简单戏剧(见克尔沃唐(Chlverton)的《论艺术之起源》),日本人的狮子舞(见西村真次教授《文化人类学》第三章第八节),澳大利亚人的蛙蝶舞(见格罗塞(E.Grosse)博士的名著《艺术的起源》第八章)等。我国有些地方每到了旧历新年常有弄麒麟、狮、象等娱乐的事。[16]

至于直接以禽兽之类为戏的事,更是各民族所习见的。印度人的玩蛇(见松村松林博士的《惊异与神秘的生物界》等著作),马来人的斗鸡(见《马来半岛土人之生活》),土耳其人的斗公羊(见英人密林根(Millingen)氏所著《土耳其》),以及中国人的斗鸡、斗蟋蟀、玩猴子及绵羊等,都是好例。

以上我们把阐明本文要旨所需要交代的话一一述过了。在此,我们要来简切地结束本文的主要论点。

大约当我国已进入犁耕的周代,某地方的民众为了要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所深重地依赖着的家畜(牛)之体力增进健壮(或彼此要竞较它们的壮健),所以在秋收之余或将从事于春耕之时,大家乐于赶着正在隆重地举行祈谷或报赛典礼的际会,兼行这种角斗的比杂。在“为生活”的实利意义之下,他们藉此娱神并以此自娱。

这种风习,自发生至今,为时已约二三千载,原意当早被忘却(至少忘却了一部分),表现的方式也有不少“变本加厉”之处。但我们倘加以精细的考察,它的起源的时代及原因,并非怎样难以捉摸的。

普列汉诺夫(G.Plekhanov)氏曾经这样说过: “我们毫无什么能力可以说在他们的生活上(他们,指文化上未开展的原始人),游戏比维持生活所必要的活动,占着更大的意义。”(见普氏所著《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一文)这是我所以要把现在尚保存着农业风的金华社会中的斗牛风俗,解释为起源于远古初进犁耕时代,与当日民众实际生活有迫切关系的娱乐之理由的说明。

一九三一年六月二日于杭州

注释

【1】《风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郡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一人为妇。冰自区其女与神为婚,往神祠动神,酒杯但淡水。冰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极,不当相助耶?南面,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乃刺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按:今本《风俗通义》无此文,此见前代类书(如《太平御览》等)所引。

【2】 斗牛必雄而无雌。又选择斗牛的标准,据施君云:“第一,要择高大而强壮的壮年,颈部宜短,肩部宜高肥,而角根的毛儿,须带红色。其次,眼部宜稍凹。”

【3】胡君详记训练斗牛的情况云:“选大小相等者甲乙二牛,各去其绳,牵其鼻,使之两两相向,教以斗触。斗必先以鼻,而继以角,若甲胜于乙,将甲鼻绳力扯一下(名曰:‘扯钩’),使其退后一步,乙必猛进。倘乙胜,亦如之。使各发性,以施其技。有将定挂上,冀省己力,而便对方负乏者;有故意退后数步,猛然撞击,使对方脑晕失抵抗力者;有偷袭其颈,使对方负痛逃逸者。胜负既分,负者前跑,胜者后追。勒住胜者,使其复斗,或隔日再斗……”

【4】 施君云:“假如有人愿意要把养牛加入战团,那么,在先一年,勿使耕田,喂得好,睡得也好,毛儿应该不时地刷洗。”王君也云:“每天必洗毛及脚蹄各一次,夏天则挂账避蚑。”关于卧一点,清人陈其元氏所记更加有趣。他说:“其畜牛也,卧以青丝账。”这不简直就是豪贵人家的小姐、少爷的生活吗?

【5】 依曹君说,有些地方临斗场时,其牛没有这样阔绰的装饰。但在别的两三位之记彔中,却都有这种记述。例如陈氏所记云:“牛之来也,鸣钲前导,头簪金花,身披红绸,簇拥者数十人。”胡君所述,则比此及施君的尤为详尽。又玉君记斗牛的装饰云:“头上扎着一个皮套,以保护头壳。”系有许多绳,牵者先舞后众。在扎缚皮套了俗名‘套角”)时,有牛梯一具,架于生产素歷:真君文中,也有“大车入场套皮帽,多有小的红梯.把牛叉在,禾便就跃”的语句。

【6】关于其畜牛斗胜方面之家庆祝胜利的情形,陈氏曾作这样的描写:“胜利之家,张筵款客,高朋满座。主人轩眉攘臂,矜其牛之能,曰彼之角如何来,我之角如何往;彼如何攻,我如何蹈瑕;我意彼必从是出,而彼竞不料我竟从此出也。言之津津,竟忘我之为牛,牛之为我焉。”

本节全体大意,皆来自上注所举施、曹、王、胡四君的记录;即词语之间,也多沿袭不改。为了行文方便,不能一一注出,在此合并声明一句。

【7】或译《嘉尔曼》,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名著,后被改编为戏曲和电影。

【8】见斐纳摩氏所著述的《印度的家庭生活》(Home life in India)及该书前集第四卷《境异》

【9】原文云:“最有名的,是水牛与虎斗。把水牛与虎置入一个槛中,使彼等怒而互相攻击。水牛方面胜的居多。

【10】某氏(没有署名)所著《马来半岛土人的生活》中云:“地黄牛戏,亦为马来人所好者。戏时,以细线围于地黄牛之上部,而使之旋转于地。”

【11】见马氏所著《精神科学概论》第八章。

【12】一切宗教(原始人的自然在内)的产生及作用,并不像玄学家所想象的那么神秘奥妙,它和人类的物质生活是有拆不开的深密关系的,不过,它穿了- 件看似奇特的服装表现着雲了。所以斗争的习惯(其实,民问的许多习俗亦然),带着宗教的意味,不但不妨碍它与实际生活的密切性,并且可说反足证明这一点。

【13】“可靠的材料”指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关于殷墟的时代,罗振玉氏云:“安阳之墟,为武乙所都,殆无疑义。”(见罗氏《殷墟贞卜文字考》《考古篇》)

【14】古埃及人最崇拜牝牛及太阳,以牝牛为天神(参见酒卷芳男氏的《历史以前》)。都达人所尊敬神圣的水牛,饲育于榨乳僧。榨乳时,皆须行极严重的礼节。详见斯泰尔氏《异域的人民》第二十四章。

【15】《庶物异名疏》云:“郑玄谓‘福’设于角,‘衡’设于鼻,如椵状。释云如椵状者,汉时有置于犬之上,谓之椵,故举以况衡。”

【16】据我所知,广东、浙江等省,皆有此俗。又元宵儿童的灯会,其灯形模仿各种动物。纸鸢亦然。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林 加

【学科动态】栏目责编:杨瑞瑶

图文编辑:江图航

我们是一个 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