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赠书丨樊登:孟子为何敢这么刚?

来源:整理自中信出版社新书《人生的底气 2

《孟子》开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毫不客气,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给我们国家带来好处的吧?”梁惠王习惯了法家和纵横家的套路,认为孟子带来的一定是各种战略和战争建议。

孟子却回答:“王何必曰利?”“动不动就说利,从国王到百姓,每个人都利欲熏心,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我们来说说仁义吧!”孟子的回答让梁惠王哑口无言。

孟子是一位嚣张的人,他在硝烟四起的战国时期,推行仁政,更是肆无忌惮发表“暴虐的君王该杀”等言论。各君主试图与他辩论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落得「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局面。即使如此,孟子周游列国时,身后不仅跟着几十辆马车,还有成百上千名学生,可谓声势浩大。即便孟子观点与君王相斥,与当时的时势不合,他依然能很好的处理各层关系,获得各方尊重。孟子为何敢这么刚?孟子的底气从何而来?

樊登老师在《人生的底气2》一书说,孟子的底气,来自于他自洽的处事智慧,这种智慧关乎做事,关乎交友,关乎选择与决策。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樊登老师的解读,来领略一番孟子进退自如的大智慧。

1

精准定位:做自己擅长的事

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许多年轻人离开校园后,突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了,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这是一个关于个人定位的问题。在当前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大的人生课题之一。

以我自己为例,现在很多人说起我,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个“讲书人”,其实我以前还在中央电视台当过主持人,还当过大学老师,甚至还做过餐饮生意,但真正让我倾注热爱并最终站在大家面前的,还是“讲书人”这个身份。可见找准定位、找准赛道是多么重要。

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再努力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直至做到极致。 只是,生活中有很多人不这样做,他们总是想要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希望自己在各个领域都能发光发热,做出成绩, 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我对多元化发展并不抵触,如果一个人能有多个站得住脚的发展方式,那自然是件好事。但这里有一点要搞清楚,那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情时,到底是把它当成一份事业,还是当成一桩买卖?你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现下,很多人对于多元化发展好像都过于狂热了,其实根本没有全面了解他所处行业的各类情况,就开始盲目涉足,结果导致四处碰壁。

关于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孟子早就提出过。孟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意思是说,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有征收人力的赋税。君子会在三者之中选用一种,另外两种不同时使用。如果同时使用了两种,百姓就会饿死;如果同时使用了三种,那就是父亲顾不了儿子,儿子顾不了父亲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根本无法正常运转。

放在我们个人身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你选择做自己最擅长的那件事,就能做到极致;你两件事同时做,可能做得就都没那么好;你三四件事一起做,那肯定哪件事都做不好。说到底,我们还是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做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事,不要轻易触碰与自己主业方向不相关的业务。

2

擅于变通:根据变化调整策略

《孟子》中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说齐国稷下学宫里有个名叫淳于髡的辩士,有一天,淳于髡问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件事,符合礼法规定吗?”孟子给出了肯定回答。

淳于髡又问:“那如果嫂子掉到河里,快要淹死了,你要不要伸手把她拉上来呢?”

这个问题听起来就是个坑:既然男女授受不亲,那你就不能触摸女子的手,但你不去救人,嫂子就会被淹死,这时该怎么办?

但是,孟子的回答却很具变通性,他说:“嫂子掉入水里, 不去拉她,就是豺狼的行为。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制;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这是一种通权达变。”面对有生命危险的人时,肯定要先救人,礼制必须先放在一边,人要学会变通才行。

这时,淳于髡又顺势提了一个问题:“现在天下也溺在水里了,先生为什么不去救援呢?”淳于髡认为,孟子作为一个厉害的大儒,却不愿意做官,不愿意伸手援救天下,这很说不过去,所以又挖了个坑让孟子跳。

孟子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不会陷入淳于髡的圈套。他说: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天下溺水,要用王道去挽救;嫂子溺水,要用手去救。难道你想让我用手去挽救天下吗?

孟子反唇相讥,既让淳于髡无话可说,也体现出了自己善于变通的处世智慧。孟子不是腐儒,而是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人活于世,本来就有可为、有不可为,面对不同的问题,应对策略也是不同的,这种机变与权变的做法被称为“权变理论”。它的核心观点就在于,一个人在做事时,必须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和安排。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认死理、钻牛角尖,而是要善于变通,能够随机应变,适应外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合的环境当中,否则,事情就可能陷入僵局。

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充满了不确定性,经营人生应该像带兵打仗一样,既要面对客观环境, 也要考虑主观条件,我们改变不了外部的客观环境,如社会环境、趋势变化等,那就只能从主观上学会不断变通,根据外界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随机应变地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通权达变,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掌握了经营自己人生的精髓。

3

成事心法:菩萨心肠,金刚手段

我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曾国藩为政期间,经常要外出带兵打仗,但由于他自幼学的就是一些儒家仁爱的观点和主张,所以每次上战场杀敌,凯旋后,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杀人伤人太多了,很不好。

他的一位朋友知道这件事后,就送给他一副对联,写的是:“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曾国藩看到后,很是感慨,自此就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

这副对联其实是说,我们对人对事要分清主次。做人,肯定要慈悲为怀,要有菩萨心肠;但做事的时候,就需要使用一些铁腕手段、霹雳手段。善于做人做事的人,就算是实施一些铁腕手段,也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孟子曾说:“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为了让百姓生活安逸而驱使百姓从事劳役,百姓即使劳累,也不会怨恨;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去杀那些不得不杀的人,被杀的人虽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这一点放在现在同样说得通。比如我们今天要创业,如果发现一起创业的人不适合这份事业,为了整个团队的发展,可能需要解雇他,这就相当于古代人说我要动手杀人了。那么怎样解雇这个人,才不会让他怨恨你呢?

我在《可复制的领导力》中曾提到,我们在创业时,要把公司当成一支球队。球队的目标是赢球。大家聚在一起也是为了进步,为了让团队更加优秀,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果团队中某个成员与整个团队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就会增加团队的内耗,你本来每天应该想着如何让团队变得更好、发展更快,现在却要每天想着怎么去调和内部矛盾,这就容易错失很多宝贵的发展机会。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你就需要采取点“金刚手段”,对团队成员做一些调整也是完全正常的。以这样的方式去解雇人,就能比较好地顾及被解雇者的面子,不至于招致对方的怨恨。

经营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平时能帮助别人时,就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如果不能帮助,就坦然、直接地拒绝对方,让对方寻找其他的出路。这样看起来很无情,其实恰恰是为了自己好,也为了大家好。这才是“大善”。

所以你看,不管是古代的孟子告诫国君如何管理国家,还是今天我们领导团队、规划自己的人生,其底层观点都是相通的。在考虑问题时要有菩萨心肠,在解决问题时就要使用金刚手段。遇到困难时, 不要一味地含含糊糊,必须采用干脆、有效的策略去解决。但在考虑问题时,就要尽量照顾到方方面面的诉求,不要图一时痛快,留下难以弥补的后患。

4

与人结交:德行为先,能力为后

我在跟身边的人交往或共事时,通常都会把对方的德行放在首位,把能力放在后面。德行不行,能力再好,我也不愿意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可能就会算计你一 把,跟这样的人共事心里不踏实。相反,能力差一点而德行很好 的人,做事可能没那么完美,但你跟他合作会感到放心、踏实。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说,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司马光理想的选人、用人标准就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者次之,无德无才者又次之,最不能用的就是有才无德的小人。历史上这样的人有很多,比如秦朝的李斯,荀子的弟子,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写的《谏逐客令》还一度入选了中学课本。他还写得一手好字,现在泰山的岱庙里还有他留下的手迹呢。但这个人就没有德行,他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同意赵高害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立胡亥为秦二世,最终葬送了大秦王朝。所以,司马光认为,用人当先求有德,若才德不能双全,那就“宁舍才而取德”。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他的工作表现、做事风格等体现出来,但是他的品行却可能隐藏得很深,不容易辨识。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关于这个问题,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就曾经讨论过。

有一次,万章问孟子:“尧把天下交给舜,有这么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天子是没有权利把天下交给他人的。”

万章又问:“那么舜得到的天下是谁给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是上天交给他的。” 万章接着问:“上天是怎么交给他的?是反复叮嘱告诫后交给他的吗?”

孟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上天并没有说话,只是用行动和事迹来表示罢了。”

万章就接着追问是什么样的行动和事迹,孟子继续给他解释说:“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尧所做的是把舜推举出来,给他表现的机会,看上天接不接受;让天下的老百姓来考察他,看老百姓接不接受,然后再根据这些来对舜做出一个判断。

万章接下来又问:“那上天和百姓接受舜之后,具体都发生了哪些事?”孟子就又向他解释,比如让舜来主持祭祀,所有的神明都来享用;让他来主持政务,所有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也感觉到安居乐业。从这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上天和百姓都接受了舜。

通过这段讨论,我们发现,要识别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或者德才兼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他身边人的表现。如果是个公司领导,那就看他所带的员工表现如何,公司的发展状况如何;如果是你的合作伙伴,那就看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如何,大家是不是都对他表示信任和认同。通过这些基本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德才兼备了。

5

打开格局:学会从更高维度解决问题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纷争十分激烈,梁惠王也派使者四处访求贤人,孟子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魏国的。两人见面后,梁惠王就问孟子:“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能给我们的国家带来很大好处吧?”

如果你读过关于孟子的书,就一定知道,孟子一直主张的都是仁义之道,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利”。所以听梁惠王这么一说,他直接就顶了回去,说:“您为什么张口闭口都说‘利’呢?我觉得有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家族有利?’,一般的士子百姓说‘怎样才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都只看到‘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孟子讲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在一个国家内,从高高在上的国君,到民间的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利欲熏心,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眼里也只有自己的利益,那谁还会管国家呢?国家不就危险了吗。

是不是人就完全不能讲“利”呢?

当然不是。北宋理学家程颐就曾说过:“君子未尝不欲利, 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意思是说,君子做事并不是不要利,只是一心只想着利益,不想仁义,才会有害。而行仁义、施仁政的人,虽然没有求利,却能无往不利。尤其在人人都讲利益的时候,你讲仁义,就更能拔本源,以救时弊。这是孟子的圣贤之道,也是治国之道,同时也是今天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我最近刚刚读完一本书,书名叫《解惑》,它的作者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整体思维学者。这本书有个观点认为,世界上有两类问题,一类叫汇聚性问题,一类叫发散性问题。

举例来说,我们要造一些东西,如桌子、自行车、电视机等,最后造出来发现,这些东西不管在哪里造,造出来的样子都大同小异。这就叫汇聚性问题,是可以用标准来解决的。

而发散性问题就很难用统一标准来解决了,比如你在公司里面是一个管理者,是自己亲力亲为多一点,还是放手多一点,亲力亲为或放手又要到什么程度,这个度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标准。

在孔子看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案是中庸之道,你自己去把握那个度就好,但这个操作难度又非常大,因为我们很难准确地找到中庸的那个点。

《解惑》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面对任何两个需要平衡的观点,到最后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都不是要选择哪一个观点,而应该从 更高维度出发去解决问题。这个更高维度,就是如何让身处矛盾中的每个人都变得更好,这样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所以,发散性问题的答案并不都来自问题本身,而是来自一个更高的维度。我在讲“领导力”时,就经常跟我的团队成员说,我们的团队到底是放权多一点好,还是管理多一点好?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调动团队中每个人的积极性和成长型思维,让员工与我们一起成长,一起为公司发展努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如果大家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考核、任务、绩效目标,眼里只有“利”,那就没有了人情味,大家也都没有了理想和成长的动力,这样的公司注定难以走远,团队成员也难以有好的发展。

6

正确决策:需要睿智,更需要勇气

西晋是在三国乱世之后出现的一个统一王朝,但是它却仅仅存在了51年就灭亡了,可谓昙花一现。而它之所以转瞬即逝,根源就在于统治者在管理国家方面太软弱了。比如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为了保持国内政治的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就在各地分封了自己的宗室成员为王,让他们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但是,司马炎很快发现,他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让西晋实现真正的大一统。于是,司马炎就想收回这些权力,可他又害怕收回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宗亲的不满,给国家带来动荡,所以就优柔寡断、拖拖拉拉,最终导致各地政权都被宗室所把控。

在国家政策的实施上,司马炎也没有贯彻到底。开国之初,司马炎曾下令反对奢侈,厉行节俭,然而好景不长,宗族自身很快就开始腐败堕落了。这时,司马炎本该果断地加以禁止,可他又碍于宗族情面,不仅没有严厉禁止, 还放纵这种行为,导致西晋的宗亲官员都日渐骄奢淫逸,荒废朝政。司马炎的这一切不作为,都为后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埋下了隐患。

任何一个国家在建立时,都不可能事事顺利、完美无缺, 这也是最能体现统治者治国才能的时候。统治者睿智、有魄力,就能尽快对国家各项制度进行完善,对各种问题进行修正,从而使国家发展走上正轨。

同样,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一开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一样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这时,就是考验我们的智慧、勇气和魄力的时候了。我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对这一点就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

很多人都知道,樊登读书的创立是源于一次很偶然的经历。

2013 年,我给一个EMBA班的学生上课,班里有个学生提出,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列个书单,然后我们拿着这个书单去书店买书来看。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并且很认真地给他们列了一个书单,大家拿着书单去买书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来上课,就问大家:“上次给你们列的书单上的书,你们都看得怎么样了?”结果我发现,很多人确实把书买回来了,可是根本就没看,理由各种各样,有的说没时间,有的说看不懂。

这件事启发了我,我就想,要是能帮助他们把书中的精华部分总结提炼出来,分享给大家,他们不用把每本书都读完,不也一样能掌握书中的内容吗?

说干就干,我回去后就精心地做了个 PPT,把书中的精华都提炼出来,然后以“付一点费”为门槛,把PPT发给了想看书的同学。

可是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即使这些学生花钱买了我的PPT,也仍然懒得去看里面的内容。这该怎么办呢? 这时有人给我提了个建议,要不你建个群吧,在群里给大家讲书,大家通过“听”的方式来读书,可能比“看”书更积极。于是,我又尝试了这种方式,发现这种方式比让大家看PPT效果更好。

当年年底,我在一场活动中遇到了两位朋友,我们三 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借助移动互联网来推广这种优质的读书模式。至此,樊登读书就诞生了。

现在回想一下,如果我当时也优柔寡断,保守妥协,可能就错过了创建樊登读书的好机会。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保守地做事会更加稳妥,这其实是进入了一个思想误区。创新有时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和失败, 但问题和失败越早出现,就代表你还有机会重新再来。想做事, 就不要害怕会出问题、会失败,只要敢于去做,就有解决问题 的机会,你也才有成功的机会。就像孟子所说的:“有人于此, 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 为耳。”一个人以前连提起一只鸡的力量都没有,那他就是一 个无力之人;如今说能够提起三千金的重量,那他就变成了有力之人。那么要是举得起乌获(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力士)能举起的东西,那他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胜任为忧患?只是不敢去做罢了。

当我们有了敢于做事的勇气后,才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把事情做成。人类社会不就是因为不断地创新和变化,才有了现在的繁荣富强吗?

内容简介

不管是古代的孟子告诫国君如何治理国家,还是今天的我们思考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底层逻辑都是一致的——“在考虑问题时要有菩萨心肠,在解决问题时要使用金刚手段”。

本书紧扣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选择《孟子》中的经典篇章,围绕认知格局、个人修炼、成事方法、识人用人、凝聚善意、正向成长、有效决策七个方面,从当下生活的实际应用出发,具体阐释处事的智慧和成事的秘诀。

无论你此刻是在人生路上孤独地坚持着,还是在命运的转折处暂时茫然无措,都将从本书中收获不断前行的方向和勇气。

赠书

说说对本书的心动理由。

关注我们,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抽取3位书友,每人赠送《刘明明:不设限的人生》一本。

我们会在一个月左右开奖,在留言区回复中奖书友,请留意查看!

(开奖后,如果按时间提交地址后,一个月内没收到赠书,可以在任意一篇推文下留言询问赠书寄送进度)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END

主编丨木月

美术编辑丨小柒

图文来源丨中信出版社(菠萝)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祝好运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