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黄梅戏声腔孕育于何时?为什么得天独厚生于戏曲之乡安庆?

原标题:黄梅戏声腔孕育于何时?为什么得天独厚生于戏曲之乡安庆?

(作者:项结权)

著名的黄梅戏老艺术家潘木兰老师,在《黄梅戏声腔研究》一书中载:“明朝中叶(约1520年以后),昆腔开始盛行,黄梅戏声腔系统就在这个南北曲系统的孕育中渐现胚胎……”《黄梅戏声腔研究》一书还载:“黄梅戏得天独厚生于戏曲之乡安庆......”

从潘木兰老师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黄梅戏声腔系统的孕育是在昆腔开始盛行时期,而黄梅戏起源地安徽安庆的昆曲盛行时期是在明万历年间。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载:“昆山腔流入安庆,也是万历年间的事,这与阮氏家族对戏曲的爱好分不开,……阮大铖的叔祖阮自华(坚之)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曾任福州推管,邵武知府。他喜爱戏曲,在福建为官时,曾于万历三十一年中秋,大会词人于乌石山之凌霄台,名士宴集者七十余人,而长卿(戏曲家屠隆)为祭酒,梨园数部,观者如堵……”

《安庆文化志》载:昆山腔、青阳腔于明代相继流入。阮自华天启间在安庆天台里创办了阮氏家班….

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号澹宇。桐城人(今属枞阳),后迁居安庆,并在怀宁黄梅山有别业(别墅),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初任江西饶州,再任福建福州推官,万历三十二年(1604)阮自华自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高腔等声伎自娱。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

据《明末安庆阮氏家班与怀宁黄梅山》(载《黄梅戏艺术》2022年第2期)载:阮自华别业怀宁黄梅山。

作家章宪法在《明季闲谭》(2013年现代出版社出版)一书说:“-----没有阮自华,安庆即便再有黄梅戏,估计也是“凤阳花鼓”的兄弟姐妹,少一些风雅斑斓色彩,多一些叫花的经济实用,舞台的典雅,或让位于村头街巷的行乞。”

关于黄梅戏与青阳腔的关系,已故的安徽省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国家一级编剧班友书先生对王兆乾先生的研究也十分认可,他在《黄梅戏和青阳腔及其他剧种的关系》一文中写道:“八二年九月,我与王兆乾同时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第一次高腔会议。当时兆乾的论文是《浅谈青阳腔对黄梅戏及其亲缘剧种的影响》,文中特别论及黄梅戏在声腔和剧目两方面和青阳腔的承传关系,记得在剧目方面谈及的有十多个。我基本同意他的意见”。

光绪己卯年(1879)上海《申报》报道“黄梅淫戏: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个班有二十余人......,此报道的“皖省北关外”,指的是安庆集贤关外,安庆集贤关与怀宁黄梅山距离非常近,也是怀宁黄梅山附近的村民进入安庆城区的必经之路。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黄梅戏声腔孕育时期在明万历年间,与昆曲、青阳腔等在安庆流行有一定的关系,而将昆曲带入安庆的第一人阮自华,其又乡居怀宁黄梅山。而最早出现“黄梅调小戏”名称的报道也记载的是怀宁黄梅山附近的集贤关外每年演唱戏曲的情景。这一切也证实了,安徽“黄梅调”名称的来源并非偶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