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千古留香,泉州香雕再现香与艺术之美

原标题:千古留香,泉州香雕再现香与艺术之美

引文

中国的香道文化,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

泉州自古香火鼎盛,香雕技艺重现泉州香火信仰传承审美。

泉州关岳庙(图源自网络)

正文

真正意义上的香起源已无从考证,但站在现代考古的角度,香的应用早在新石器时期以前就已出现。

在四五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的蒿、泽兰、蕙草(蕙质兰心)等草本类植物放置于陶薰炉中焚烧,用于祭祀、供奉天地、敬奉鬼神等神圣仪式上,而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道教和佛教,在它们的宗教仪式当中,烟雾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信徒们通过它来传递崇拜的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香文化初见端倪。在《诗经》、《楚辞》当中均能看到有关人们佩戴各种各样香草的记载,香的应用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并被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比喻为—种高尚、善美的品质。

《诗经》(图源自网络)

先秦时期开始,祭祀用香与生活用香同时出现,熏香风气流行开来。到汉代,香料选择更加多样,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丝绸之路”也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等,并第一次出现了和香(混合香方)概念,随之而来用香的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到六朝时期,和香得到普遍使用,形成了宫廷用香、文人用香与佛道用香三个发展线路。

到了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已发展成熟,它们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影响了人们用香的习惯。开始出现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人、香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更是表明唐代以香供佛的事实。

除用于特定仪式之外,香料在日常生活中还被用来改善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中

扫地焚香图(图源自网络)

到宋代时期,中国人的用香上升到了又一个高度,香药大量进口,文人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文人不仅用香、制香,而且研究香药及合香之法。

中国的用香文化在此时才真正得以成熟。香在这个时期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它同时兼具哲学性和思想性,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基础一直影响中国直到现代。

元代泉州海上香料之路(图源自网络)

到元代,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香文化,但在其中融入了少数民族的粗犷元素,更加流行炉瓶等香具的配套使用。

进入明代之后,香文化发展得更加广阔,用香贯穿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再像唐代用香专属于贵族、宋代用香专属于文人,明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都可用香,香具品种也更为丰富。

在清朝至近代,受于时代限制,香失去了安神养生、陶冶性灵的内涵,而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但却带来了另一大革命性的变革,就是线香的发明,让香更加大规模的进入百姓家里,香雕技艺也是这时在泉州开始萌芽发展。

一直到现代,香文化才开始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又重被拾起,一香堂香雕技艺又开始展露出香文化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

一香堂香雕,秉持药食同源的传统健康传承,以香为材,融贯合香技艺,将雕刻技法重新组构于美学生活的各个场景,既有中国千年香道文化的基因,也具备现代生活审美的实际价值。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泉州出发,传播中华香味文化,复兴东方美学生活范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