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任见:值得圈点称道的《荈赋》【原创】

原标题:任见:值得圈点称道的《荈赋》【原创】

任见:值得圈点称道的《荈赋》

任见:值得圈点称道的《荈赋》【原创】

我们知道,茶事的中心,最初在巴蜀。

天府之地,气候温和,田土肥沃,仅西部山区条件严峻,大部地面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从很早的时候起,四川就是人类生息和繁衍的好地方。

富足的盆地生活,养育了茶文化。文化与环境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因而,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即是巴蜀先民的综合个性。随着岁月演进,开放和容纳终于成为巴蜀茶文化的传播特色。

巴蜀茶叶进入关中和秦陇,借赖巴寡妇清运送丹砂的货船,毕竟是个不太长的过程,力度和持续性有限,随着丹砂和汞的运输完成,关中和秦陇已经认识了蜀地茶叶,蜀地茶叶也必然要继续开拓它的传播事业。

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秦岭山脉。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神工鬼斧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边缘的屏障,克服了巴蜀的封闭性。

其实,蜀人冲破闭锁的故事,天地初辟、洪荒初开的上古时代就有了。

相传远古时期,崇山峻岭、高峡幽谷所阻塞的蜀地,四周不通,与世隔绝。当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及尧、舜、禹相互禅递,继至夏、商、周三朝,形成稳固社会形态的时候,古蜀文明也不甘落后,在封闭的土地上滋长发展,以神秘瑰丽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遗址为证,形成了与黄河文明风格不同的古蜀文明。

蚕丛、柏灌和鱼凫都是传说中半人半神的蜀地英雄,开创和延续了古蜀王国,后又经历蜀王杜宇、蜀相鳖灵等的安民治理和开疆拓土,保持了蜀国开明王朝的漫长统治,直到后来秦惠文王举兵灭蜀。

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到商、周时期,也从地理环境与相关记载来看,古蜀王国始终与北方相邻的秦国隔绝,直到巴寡妇清与秦朝交好,方才有所通商。

在秦朝之前,由于秦岭天堑的阻隔,蜀地与关中的少量交往,应该是绕经白龙江、西汉水谷地,然后辗转至甘肃,再东下的。周人被迫东迁洛阳之后,甘肃一带沦为戎人地盘,这条命若游丝的交流通道断绝了。因此,东周以后,尤其是战国时期,秦、蜀两国之间想要取得实质的联络、合作,直接打通秦岭山脉的阻断,就是必然选择了。

然而,要想从正面打通蜀、秦通道,在人迹不至的绝壁沟壑之间凿石筑路,工程艰险,耗费无算,简直是匪夷所思。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上,蜀、秦之通始终蒙着神秘的雾纱,留下了许多神奇怪异、色彩荒诞的传说。

杜宇搞的是家统治,在得力助手鳖灵的撺掇下,跟夏禹一样,欲把帝位权柄传给自己的子孙。其首都在益州,即今天的成都。当时秦国吃掉西部很多部落,正在快速强大。

南边长江中游一带的巴国,得益于食盐贸易,也在强大起来,向北攻打蜀国。秦惠文王嬴驷试图借机吞食蜀国,却顾虑道路险峻难行,又担忧东部的韩国来吃掉自己,犹豫不决。

秦惠文王的谋士张仪主张攻打韩国,早年修习“纵横学”的大将司马错力称“得蜀即得楚”,怂恿秦惠文王攻打蜀国,占据有利地势,得到西蜀的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可顺水而下攻打楚国,亦可回身攻打韩国。

蜀国闭塞,出门不能,但也是优势,险要之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队无法通过。

硬攻不行,秦惠文王便叫人雕造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是神,每天能拉一堆宝贝。

贪婪的蜀王杜宇听到这个消息,想要得到这些石牛,便差人索求,秦王马上答应。石牛很重,怎么搬运?当时蜀国有五个大力士,称“五丁”力士。蜀王就派他们去凿山开路,把石牛弄回来。

五丁力士,力大无比,但是开辟山路,仍是艰险倍尝。好不容易开出一条“金牛道”,拉所谓“金牛”回到成都,才发现它们不过是石雕而已,蜀王方知上当受骗,仰天大骂秦国国君言而无信。

秦惠文王说听讲金牛道已打通,十二万分高兴。但忌讳五丁力士,不敢马上灭蜀,于是又生一计,遣人告知:金牛确实没有,但有五个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还珍贵,愿意无私奉献给蜀王。

美人计,胜过其他三十五计。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还是蜀地之外的小美人儿。蜀王杜宇本是好色之徒,兴奋若狂。再次派五大力士到秦国接回五位美女,越快越好。

在五丁力士带着五位美女回蜀国的路上,经过梓潼地方,忽然看到一条大蛇正在钻入一座山洞,五丁力士中的一个赶紧抓住大蛇的尾巴往外拉,企图把蛇杀死,为民除害。蛇太大了,一人不行,于是五个兄弟一起过来拖蛇的尾巴。

巨蛇被他们一点点地从山洞里拖了出来,弟兄们十分高兴。可是忽然妖风大作,地动山摇,大山崩塌下来,刹那间五个壮士和五个美女都被压死,化为血泥,一座大山变成了五座峰岭。

蜀王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悲痛欲绝。做梦也想得到五个外籍美女寻欢作乐,却不意中变成了五座山,便赶去吊唁,命名这五座山为五妇山。至于死了五位壮士,却一点也不心疼。百姓十分看不惯这个昏君,他们热爱的是五大力士,便称这里为五丁山。

秦王听说五丁壮士已死,知道进攻蜀国的时机已到,心花怒放,派司马错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走石牛道攻打蜀国,与蜀国军队在葭萌交战,蜀兵大败。葭萌,是今天的四川广元。蜀王逃到武阳,今之四川眉州地方。

秦军马不停蹄,掩杀蜀王,数月后灭掉蜀国,贬蜀王职称为蜀侯,任命陈庄出任蜀之邦相。杜宇被俘遭诛,其部落余众后来被迫溯长江而下,迁徙到楚地,成为荆人中的一支。

蜀王杜宇的魂灵在高空飞翔,被称作“望”帝,眼见故国灭亡,族人命运悲惨,十分痛苦,一声声地长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杜宇变成了杜鹃鸟。蜀人一听到它的叫声,就知道他们的故君又在呼唤自己的故国了。

这些传说,在李白的《蜀道难》诗歌中尚有踪影:“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神话缥缈无羁,但往往能够从中读出一些隐匿的真实。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个方面,一是秦国为了灭蜀,千方百计开通秦岭之道,一是修筑蜀道的千难万险和重大事故、重大伤亡,最严重的塌方或许就发生在传说“五丁掣蛇”的梓潼地方。

栈道是巴蜀先人的伟大发明。史家司马迁就认为,“四塞封闭”的巴蜀之国是依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于山外,互通有无的。

古蜀先民在发明栈道的同时,还发明了笮桥,就是藤桥,用藤条竹索编织而成的架空吊桥。后期的铁索桥,今天的悬索桥,就是古代笮桥智慧的延续,不能不说蜀地先民对各种植物的利用,有着出神入化的本领。

除了王褒《僮约》所记录的“武都买茶”, 还有诗文如“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吟咏巴蜀风情,写照茶事。涉及茶树生长至茶叶饮用全部过程的《荈赋》,尤其值得圈点称道。

《荈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专门歌吟茶事的赋作。荈,指晚茶,亦即早期茶文化中的茗。《荈赋》完整地记载了蜀地的茶叶、茶事传播到秦岭山区的状况。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氤氲馨香,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惟有灵秀的高山,才是奇物汇聚的地方。往上看那蜿蜒的路道,挂满了夕阳下的山坡。那里生长的茶丛,遍布沟谷,覆盖岭峦。承载着肥沃土地的滋养,接受着甘美雨露的降落。

值此初秋时节,农事较少之际;结伴同行登山去,采摘茶叶学制作。煮茶之水,最宜选择岷江奔腾不息之处,舀取那些清澈的活水;饮茶之器,选择美陶,出自东方的越窑;斟取茶汤,要用匏瓜做成的水瓢,效法“公刘”宴请群臣时的酌酒仪式。

当烹煮初成,茶汤泡沫下沉,轻细精华上浮。亮丽如白色积雪,灿烂似三春花木。茶汤质朴,助人获得万物原生的本性,茶汤颜色,在越窑茶碗中犹如秋霜一般青白;烟云弥漫,芳香四溢,内心美好,犹升太虚。饮后神清气爽,脏腑调和,困倦消解,慵懒祛除。

《荈赋》收于现存最早的官修类书《艺文类聚》中,其作者杜育,幼年聪慧,号称“神童”。这篇茶赋不过百言,却构思精巧,清新质朴,以至于大文豪苏轼赞不绝口:“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诗人皮日休在其《茶中杂咏》序中云:“茶之事,由周至于今,竟无纤遗矣。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馀恨也,遂为十咏。”

高度评价杜育和《荈赋》,当然也是向古代茶人茶事及其记载吟咏者的致敬吧。

魏晋士人兼诗人孙楚的《出歌》云:“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其中“姜桂茶荈出巴蜀”亦属定评。

蜀茶不断扩散,几经迁移,大致经历了经西南向西北、向东和向南的传播过程。

“眇眇葭萌道,苍苍褒斜谷。烟壑争晦深,云山共重复。古来风尘子,同眩望乡目。芸阁有儒生,轺车倦驰逐。青春客岷岭,白露摇江服。岁月镇羁孤,山川俄反覆。鱼游恋深水,鸟迁恋乔木。如何别亲爱,坐去文章国。蟋蟀鸣户庭,蟏蛸网琴筑。”

这是唐朝诗人张说《再使蜀道》,其中的“葭萌”之名,所称即金牛道。葭萌,是苴侯国的都邑,在今天的四川广元,葭萌故城是一座山城。秦国灭掉苴国,置葭萌县,管理斯地。苴和葭萌这两个地名,均与茶叶有着深厚的渊源。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向周朝俯首称臣,“……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向周朝统治者进贡地方,包括古苴国,苴国因擅长植麻的苴族而得名,蜀王的弟弟、苴国国君杜葭萌又称“茶葭萌”,说明他又是当时的“茶王”,苴地出名茶由来已久,商末周初,在巴国进贡给周室的地方特产中,就有苴国的好茶。

进入秦汉时期,巴蜀与各地区的产品贸易交流,随着交通的改善而同步发展。

蜀地的“四塞”,激励巴蜀先民不畏艰险向外开拓,在激流飞湍的江水上运用舟楫,在没有路的山崖间架设栈道、笮桥,使四川盆地和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基本正常的交流。

巴蜀与东方的交流,自然要借赖长江。巴国其地,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西至僰道,东至鱼腹,上古时期有条件发现和利用茶的主要地区,也是巴地东部的长江两岸。三国时张揖所撰《广雅》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陆羽《茶经》云:“……嘉木也。巴山峡川有二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这些茶事记载,将荆、巴相并而言,可见荆、巴先民发现和利用野茶,早于蜀地,不过,茶叶最早在蜀地成为流通关中与陇上的商品。

长江流水把茶事、茶文化输出四川盆地,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荆地之外,湖南荼陵——茶陵的命名便是极好的证明。

据说茶陵因地处“茶山之阴”而得名,公元前202置县,即谓茶陵。西汉时期,茶陵即以荼——茶而名,其与江西交界,可见西汉时期的茶事已传播至湘赣地区。

考诸史籍文献,茶陵境内有茶山茶谷,富产茶叶。唐代方志《衡州图经》、 《茶陵图经》明确记载:“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陵谷之间长满茶叶,绿色展挂蔚为壮观。

巴蜀与南方的交流,远在公元前两千年就有端倪。

四川盆地存在着几条内外相通的古代路线,由盆地向今天的缅甸、印度地区。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象牙、贝币,巫山大溪出土的海螺,茂县和重庆出土的琉璃珠,都是舶来品,产自印度洋北部的南海之滨,这些都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的商贸和文化交流。

公元前139年,为了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汉武帝刘彻派遣大使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行至今天阿富汗北部的大夏,惊讶地见到了产自四川盆地的蜀布和邛竹杖,证实了从古巴蜀到古印度再到西亚,早就存在经济来往。

四川盆地的南向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为西道,又叫“旄牛道”, 一条是东道,称作“五尺道”。

“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远达“滇越”乘象国、今天的孟加拉地区及印度地方。

“五尺道”从成都出发,经另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之后进入越南,或者自昆明经大理与旄牛道合一。

公元前257年,蜀国末代王子率领其遗民,据夸张的记载,说有三万人,辗转到达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瓯雒国,自称“蜀朝”和安阳王。瓯雒国由西瓯及雒越组成,原住民与迁来者构成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

故乡的饮茶记忆无法忘怀,巴蜀茶风被他们继承和发扬。他们在当地寻觅,发现了南地野茶:黄褐色枝条,绿色或绿紫色小枝,革状互生椭圆形叶片,有点品种边缘有锯齿。叶片正面为深绿色,多数有光泽,背面较淡,叶片光滑无毛,叶柄粗短,有柔毛或无毛。于是,他们移栽野茶,经营茶叶种植园。

据记载,瓯雒国的支柱产业,在相当长的时期,是茶园、砖窑和煤矿。

长江流域的茶文化,向北经金牛道——剑门蜀道通秦陇,经嘉陵江河谷通汉中,向东由三峡通荆湘、由清江流域通江汉平原,向南连着湘西山地。

而古巴蜀之地,又接纳、融蓄了北、南、西、东的文化要素,使四川盆地成为聚宝之地: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耕特色,崇尚自然、奇诡浪漫的荆楚特色、核重名实、讲究耕战的秦陇特色,崇尚等级、抱守历史的中原特色。

汉唐以后,巴蜀地区和盆地之外的人才交流成为文化主调,“蜀之士大夫多卜居别乡”,“ 从古诗人多入蜀”。交流是双向的,其结果是更多地推陈出新,加快了华夏文化多元一体水乳交融的历史步伐。

士大夫多为爱茶之人,大范围、多方向的交流,自然推动了茶业的兴盛和茶文化的传播。

任见,即作家后山,出身理科,中外文化比较研毕业,有《浪漫国度-法国史传》6卷本、《洛阳城》10卷本、《丝路密码》2卷本、《大唐上阳》(10卷本)《帝都传奇》(10卷本)《牡丹传奇》(10卷本)《曹操传》(大陆、台湾版)《刘禹锡传》《白居易传》《来俊臣传》《薛怀义传》《巫文化诠讲录》《学以成人》等著作及译作逾百种。

编辑

任见:秦朝时期的“出蜀茶”【原创】

任见:东方农耕民族的发现

后山:郑州商城遗址和偃师西亳故城

后山: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古都邑

歌唱、旋律和自由-《巴黎雷欧艺术评论》109

人生的真实图景是什么?-《巴黎雷欧艺术评论》108

为什么必须合乎逻辑?-《巴黎雷欧艺术评论》107

后山雪霁【后山原创】

嵩山精神【后山原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