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两百多年前的画册告诉你除夕的过法!

原标题:两百多年前的画册告诉你除夕的过法!

点击图片, 学习春秋国画教程

除夕是春节的序幕,也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时刻。据说,除夕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还有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

嘉兴博物馆珍藏有一本两百多年前的画册,记载了在乾隆年间人们过除夕的景象,这个画册是由湖州画家沈宗骞绘制的。

沈宗骞,字熙远,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浙江乌程(今湖州)庠生,活动于乾嘉时代。他早岁能书画,小楷、章草及盈丈大字皆具古人神致、魄力。曾见赏于曹地山、钱辛楣诸人。沈宗骞画山水、人物,均无不精妙。他著有《芥舟学画编》,生平杰作有《汉宫春晓》、《万竿烟雨》等图,为赏鉴家所宝,目之为“神品”。

这套设色除夕人物图册共六页,每页纵23.6厘米,横16.4厘米,绘制于乾隆甲午年(1774),弥足珍贵。

第一页、祈榖

画册第一页,或许是父子的一大一小两人,大人手举一根头部点着火炬的竹竿,小孩在旁看着。人物清秀可掬,面部庄严沉着,小孩双手插袖,从中可见腊月的寒冷。画面释文:“祈榖。吴中村落除夕,燃火炬缚长竿,抄照田亩以祈来年之谷。载《风土记》。少陵《除夕》诗‘列炬散林鸦’本此。”由此可知,画家描绘的是一幅祈求来年丰收无灾的习俗图。

第二页、听镜

画册第二页,一位窈窕仕女,手拿铜镜似乎是侧身而听,女伴手提灯笼陪伴。人物绘制精妙,女子清秀高雅的脸部、弯弯的眉毛、圆圆的眼睛、樱桃小嘴,乃至发型都是典雅优美,有楚楚动人之感。画面释文:“听镜。李廓词:‘更深体弱冷如铁,绣带菱花怀里热。’王建词:‘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阶前见惊怪。’”听镜也是一个民间习俗,指在除夕或岁首的夜里,抱着镜子偷听路人的无意之言,以此来占卜吉凶祸福。

张三页、逐除

画册第三页共绘有四个小孩在敲鼓,其中三个共敲一个大鼓,一个敲着小鼓。画面活泼可爱,人物形象也是别具一格,有一个小孩头上还留着三撮头发,四人神态各异,画面栩栩如生。画面释文:“逐除。《吕氏春秋·季冬纪》注:‘岁前一日击鼓驱疫疠之气,即《东京赋》所谓平岁大傩也。”

第四页、祭诗

画册第四页画面为一老夫手拿酒杯,对着供台祭拜。根据题跋看,这位老者画的就是唐代诗人贾岛,他将一年中所写诗作放在供台上祭拜。释文:“祭诗。贾岛于岁除,取一年诗以酒脯。曰:‘劳吾精神,是以补之。’”

第五页、醉司命

画册第五页,画的是一老一小两人。小孩跪着,手拿祭物;老人手拿酒壶,身体微躬;均对着灶头祭拜,即拜祭灶神。释文:“醉司命。吴人除夜贴褚骥于灶额,酒沃纳薪之窦。罗江东诗及阴方“黄羊”之祀本此。”醉司命为民间年终祭灶神的一种习俗,而“黄羊”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

第六页、爆竹

放爆竹在除夕夜是常见的热闹景象,画册第六页画了三位小孩,其中一人在点爆竹,另外两人神态各异地用手蒙着耳朵,逼真可爱。释文:“爆竹。除夕于庭中爆竹以惊山魃,载《该阂录》,实欲震动土膏也。乾隆甲午腊月,芥舟沈宗骞画。以上六幅画均钤有白文方印“宗骞”、朱文方印“芥舟”。最后第六幅的左下侧钤有“立斋鉴定无上妙品”的白文收藏印。

这套画册于1972年11月由南湖书画社拨交嘉兴博物馆收藏,后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来源:虎斋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与欣赏,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