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那曲“锅庄”的舞蹈与音乐风格特点

原标题:那曲“锅庄”的舞蹈与音乐风格特点

那曲“锅庄”的舞蹈与音乐风格特点

达 嘎

【摘 要】那曲“锅庄”是藏族三大民间歌舞种类之一,也是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聚居的各个地方广泛流传使用的众多歌舞音乐种类之一,还是娱人与娱神结合的一种歌舞。针对西藏目前的歌舞音乐发展及传承现状,为大力提倡民族民间歌舞音乐的传播与传承,提高及延伸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本文将从那曲“锅庄”的音乐风格、服装造型、舞蹈特点以及传承传播方面作简要阐述,旨在提高人们对那曲“锅庄”歌舞音乐的认知。

【关键词】那曲“锅庄”;音乐风格;舞蹈特点;传承

美丽的青藏高原上,孕育着一份特殊的藏族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地繁衍生长与延伸,随着这个民族不断发展与创新,在劳动等社会实践中不断前进着。作为高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那曲“锅庄”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关注。在西藏自治区的多个市、地区均有“锅庄”的出现,而最为有名的则以那曲“锅庄”为代表。那曲“锅庄”的演出常逢节日、婚嫁、庆典、宗教祭祀时,在草场、庭院、寺庙等宽阔的地方男女相聚舞蹈演唱。通常男性与女性各自站在一边,相互手牵着手围成圆圈分声部合唱,常常以男性的歌唱引出,歌声嘹亮且具有穿透力,动作幅度由慢至快,在快速的部分男性的动作幅度变大较为明显,双臂展开,犹如蓝天上翱翔的雄鹰一般。

“锅庄”又称“果卓”“卓”“歌庄”,在藏语中的意思为圆圈舞蹈,与西藏过去的奴隶社会有着直接关系,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音乐,也是西藏歌舞音乐中最为重要的歌舞音乐之一,还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提到那曲“锅庄”,我们会想是否“锅庄”只在西藏或藏民族中才有,其实“锅庄”分布于西藏的昌都市,那曲地区、四川的阿坝州、甘孜州,云南的迪庆县,甘肃的甘南等藏族人民聚居的区域。

一、那曲概况

那曲藏语意思为“黑河”,1960 年7 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黑河地区改名为那曲地区①。那曲地区,是西藏自治区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藏北那曲地区与昌都的丁青县和边坝县毗邻,东南部与林芝市的工布江达县和波密县紧接,南部紧挨拉萨市的当雄林周二县,西与阿里地区的二县交界,西北与新疆二县接壤,北部与青海二县相邻,位于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均在4500 米以上,总面积42 万平方公里,那曲地区共计40 余万人,那曲地区属于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在0 摄氏度以下。那曲地区以土特产闻名,盛产高原鲤鱼、牦牛、酥油、牦牛肉及干肉、雪莲花、虫草等土特产。那曲地区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为畜牧业、第二产业为零售业、第三产业为文化产业(民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

二、“锅庄”的基本情况 (一)起源

关于“锅庄”一词学术界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认为“锅庄”是后来的叫法,在藏区或者在学理研究中舞蹈“锅庄”应为“卓钦”更为合适,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学术界较为广泛的认同和肯定。

(二)基本分布及表演形式

“锅庄”舞的基本分布情况:“锅庄”舞,在藏民族聚居的各个地方使用较为广泛,而藏民族分布的地域相对广泛,国内外均有,如:尼泊尔东北部、巴基斯坦、不丹、印度等国以及我国境内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市自治区均有藏民族的聚居,而国内较为出名的“锅庄”舞有云南迪庆“锅庄”舞、青海玉树卓舞、西藏昌都“锅庄”舞、四川甘孜“锅庄”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马奈“锅庄”舞、青海多县的多白龙卓舞、那曲“锅庄”舞等,均匀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锅庄”的表演队形一般为圆圈,所以又被称之为“圈舞”,作为藏族舞蹈文化重要的文化符号,一直被大众所熟悉,圆圈也成为“锅庄”舞蹈重要的文化的标志。

三、那曲“锅庄”的歌舞风格 (一)舞蹈特点

自古以来西藏就被国内外美誉为“歌舞的海洋”,这里有着独特的风景,以及民风最淳朴的藏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藏民族用勤劳与智慧不断地创造和前进着。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辽阔的万里羌塘,而西藏的舞蹈主要流传在那曲全部地区,以及拉萨、日喀则、阿里、林芝、山南、昌都的部分地区。那曲被誉为“藏北羌塘”,表演“锅庄”时不仅要跳舞,同时伴有歌唱,载歌载舞,将舞蹈与歌曲相互融合。那曲中部的“卓果谐”除拥有藏族各种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外,在步伐上有“起步法”“牧平布”“左右擦步”“点尖转步”等,个性特点更加鲜明③,形式上也极为奔放,男女各为半圈,顺时针方向转动舞蹈。在歌唱时,通常由一位歌者引出,之后男的唱一段,女的跳一段;女的唱一段,男的跳一段;相互交错,交相辉映。

(二)音乐特点及曲调简析

该舞蹈无乐器伴奏,由舞者边舞边唱。多段词的歌曲,男性唱单数段落,女性唱双数段落。歌曲速度变化幅度较大,一般由慢渐快,直至急板,但也有个别歌曲用快速演唱。④

这首小曲是一首藏北草原牧民家庭家喻户晓的“锅庄”民歌小调,通常以一段体结构出现,是一首鲜明的以民歌调式为主体的音乐。同时在节奏上用到藏族民歌中最常用的附点节奏与前八后十六的节奏。该歌曲采用民族调式五声音节,以LA 开始,又以LA 结束,根据上述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该曲子是一首一段体的a 羽调式民歌。

(三)服装道具

那曲地区的“锅庄”在服装鞋帽上也独树一帜,男舞者,头戴“甲嘎霞木”,穿白衣“普文久”,白色“古同”,套羊皮做的“察如”,系红色腰带,腹前吊着“米加”(即火镰),脚穿“西查”靴;女舞者,头戴“甲嘎霞木”,穿浅绿色的“普美文久”,深绿色的“察如”,系蓝色腰带,腰带外系“帮典”,再系用银制成的“温加”(即腰带),温加前吊“米加”,左旁吊“针线包”,身后吊“鲁松”,戴玛瑙项链,穿“西查”靴。⑤男舞者的“察如”袖口为黑色,皮服装的面料,以白色羊皮图案双钩绣花为主,边角由白翻毛羊皮镶嵌而成,男舞者服装颜色较为单一;女舞者的“察如”为8种颜色(如:朱红、桔红、褐色、蓝色、大红色、绿色、黑色、绿底等颜色)。

四、那曲“锅庄”的传承及保护

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艺术文化的多元化不断发展,出现一些一味追求新生文化而逐步淡忘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本文以那曲县的“锅庄”为例,讲述目前西藏的民间艺术传承及保护。目前,新生的流行音乐、国外的文化逐步侵蚀我国传统文化,严重影响到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许多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现象。笔者身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感到危机无处不在,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及危机,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及思路。笔者认为,在观念上那曲“锅庄”应该不断更新曲目及舞蹈的多样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迎合当下社会的需求及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流行元素相结合,抓住当下我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普及到民众中去。在小学课本中我国国粹“京剧”已经编进课本中,是一种时代的表率,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将那曲“锅庄”融入我们的学校中去,青少年就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明天。笔者认为可以将那曲“锅庄”编入民族广播体操里,在那曲地区以及西藏的每一个市或地区中去推广,让民族文化在校园的欢声笑语中发芽和成长。

五、结语

总的来说,西藏是歌舞的海洋,各地区的山歌及劳动歌曲体裁丰富,风格独特。如果我们能就地取材,把这些西藏民间歌舞运用到音乐教育教学上去进行课堂教学,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还能让这些民间歌舞不断地走向学堂,走向义务教育,走向大众。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校教育将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这势必会引起学校老师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不断重视,也势必推动多元文化音乐在西藏的不断发展进步。

注释:

①吴晓邦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C].中国ISBN 中心出版,2000.09(第12 页)

②桑德诺瓦.藏族“锅庄”舞的综合价值及其传承与分类[J].民族艺术研究,2013.09

③桑嘎卓玛,罗旦.论牧区卓果谐的流传地域以及风格特点[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 年第二期

④吴晓邦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C].中国ISBN 中心出版,2000.09(第249 页)

⑤吴晓邦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C].中国ISBN 中心出版,2000.09(第62 页)

参考文献:

[1]梁琪.浅析藏族“锅庄”舞的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9,(31):81-82.

[2]冯涛,毕研洁.文化数字化保护视域下藏族民间舞蹈研究——以藏族“锅庄”舞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6,27(03):181-184.

[3]桑德诺瓦.藏族“锅庄”舞的综合价值及其传承与分类——以康巴地区多民族“锅庄”舞的承袭现状为中心[J].民族艺术研究,2013,26(05):5-16.

[4]吴晓邦,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C].中国ISBN 中心出版,2000.09.

[5]周帆.藏族“锅庄”舞蹈的审美特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9):42-45.

[6]桑德诺瓦.藏族“锅庄”舞的综合价值及其传承与分类[J].民族艺术研究,2013.09.

[7]陈立民,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6.

[8]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7.

[9]王朝刚.西北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4.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达 嘎(1986-),女,藏族,西藏贡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