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书圣王羲之丨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适当的喝点酒能通神,你信吗?李白醉酒即兴创作了千古名篇《将进酒》,王羲之乘着酒醉,大笔一挥,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酒醒后的王羲之,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曾重写好几篇,却再也达不到那种意境。因此他十分珍惜,并奉为传家之宝。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贵族-琅琊王氏,该氏族是东晋四大贵族之首,素有“华夏首望”之称。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王羲之有很好的学习书法的条件。

幼年王羲之师承卫夫人学习书法并尽得真传,卫夫人学钟繇(yao),因此可以说,王羲之书法源于钟繇(yao)一脉。

在他只有7岁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书法 功底。12岁那年,师傅卫夫人看了他的书法作品后,竟流下泪来,却不知道这泪是喜还是悲!因为她已经感觉到,这个小男孩今后必定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而自己也将完全被他的光芒所掩盖。

随着学习逐步深入,王羲之改变初学,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创造了妍美流变的今体,成为了一代书法宗师。

后人评价颜、柳、欧、赵四大书法家:颜真卿仅得王书之肉;柳公权只具王书之骨;欧阳询乃获王书之筋;赵孟颛取王书之血。仅仅得到王羲之书法真谛之一面已足以,可以想见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何其出神入化的造诣!

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已备受推崇,流传至今的《写经换鹅》就是其中一个故事。

有一道士喜爱王羲之书法,但找不到理由求字,多方打听后知道王羲之喜欢大白鹅,于是道士养了一群大白鹅,在王羲之经常游玩处求“偶遇”,有一天,终于“偶遇”了王羲之。

王羲之见河里的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的游着,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喜爱的不得了,简直移不开眼挪不动步,就跟道士商量想买鹅。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你这样喜爱,就不用破费了,我把这群鹅全部送你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替我写一卷《黄庭经》,大白鹅你都带回府上,如何?”

王羲之欣然应允:写几个字?那不小菜一碟?能难得倒我老王?

写好《黄庭经》,王羲之得了大白鹅,尽兴而归。那位道士得到王羲之写的《黄庭经》后偷偷笑了好久,显摆了多少次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王羲之出身贵族,但他的青少年时期过得并不好。王羲之6岁时,父亲王旷领兵北方御敌,因判断失误,大败于太行山脚的长平地区,这场败绩成为王氏家族一耻。

王旷在此役之后就失踪了,王羲之兄弟的成长之路也因此蒙上一层阴影。在琅琊王氏这种大家族里,孤儿寡母受到氏族排挤,生活方面、教育方面,肯定比不上其他王氏氏族孩子。

但在这样环境下,王羲之并没有妥协、怨天尤人,他读书刻苦,勤奋努力,如果没有意外,王羲之应该会逐级通过考试步入仕途。

但有时候运气来了真的是挡也挡不住。

东晋重臣郗鉴想在琅琊王氏寻一女婿,就派管家去王家看看情况,当其他家族子弟就差涂脂抹粉去应聘的时候,王羲之根本没当回事。

那天天气炎热,王羲之“袒胸露乳”的躺在床上看书。管家回去给郗鉴汇报情况,感觉王羲之比较有趣,就说起了他,郗鉴听后哈哈大笑并指定了王羲之为其女婿人选,成就了“东床快婿”的佳话。

有了郗鉴这样的岳父,想不升官都难,自此王羲之开始步入仕途,后又在朋友邱浩和会稽王司马昱的关照下官至右军将军,所以王羲之有“王右军”的称呼。

后来王羲之因为和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被王述借工作的事情指责,愤而辞官隐退,那年王羲之正好40岁。

或许是因为见多了官场争斗,加上性格孤傲、直率,缺乏圆滑世故,王羲之是非常厌恶官场的。

5年后,朝廷复召王羲之,担任护军将军。他显豁的家世容易被人利用,而他不想成为他人的棋子,并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希望降低战争损耗,与民休息。于是王羲之在几大政治集团之间周旋。

永和九年那个暮春,50岁的王羲之正处在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中,事业方面如日中天,生活上幸福美满,人生正处于意气风发的阶段。

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载入史册的风雅集会。到场的除了王羲之的孩子,都是社会各界的名流。

文人雅士的聚会自然是不流俗的。众人借着地形玩起了曲水流觞的游戏。就是大家散坐在曲折的流水两旁,然后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水中,让其顺流而下,羽觞在谁的面前停了下来,谁就得赋诗一首,要是吟不出诗就得罚酒三杯。

谈笑间时间过得很快,不一会酒已尽兴,人已微醺。参与这次集会的共有40多人,他们写了37首诗,诗已写好还差个序文,这个任务交给谁呢?在场都是大家,但又有谁能比得上能写一手好字的江左名士王羲之!

微醺中的王羲之也不推辞,他握笔展纸,一气呵成记录下了令后世心心念念、空前绝后的文人雅集。王羲之挥毫泼墨,恣意狂放,潇潇洒洒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前三分之一是描述了群贤汇集在环境优美的会稽山,大家坐在一起“畅叙幽情”,身旁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和大家“一觞一咏”,实在是特别快乐,此时的王羲之心情很高兴,描绘的也是场景的优美、相聚的快乐和美好。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虽然没有丝竹伴奏,但与一群知己好友相聚在这好山好水之间,沐浴着徐徐清风,好不惬意。而当气氛到达顶点的时候,王羲之突然悲从心来,那些原本盘桓在心中的过往,借美酒美景的衬托,越发清晰了!

他接着写到: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每个人不管在做什么事情,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时间轴都在逐渐缩短,人的生命在逐渐的完结,只是因为心情愉悦而不自知!

等到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光阴虚度,往事随风,人却已经进入了中年或老年,时日无多,这个时候怎么不感到悲伤呢!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继续写到: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和我想法一样的时候,面对着他们的文章就会嗟叹感伤,在心里又不能清楚的说明,我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错误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可悲啊!因此一一记叙当时参与集会的人,录下他们的写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发出的感慨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从《兰亭集序》的文字中,看得出王羲之全心地享受着这次郊外的联谊活动。唯一有些令他遗憾的就是年纪已大,死生之事就在眼前。他希望自己死前,能为后人留下些值得凭吊的东西。

历史上有很多好作品讲生死,而王羲之笔下的生死,不是深邃的人生道理,也不是荡气回肠的豪言壮志,更像是王羲之醉酒后的絮絮叨叨。

人生短暂听起来再普通不过,似乎有一点老生常谈的论调,而除了在书法方面的登峰造极之外,《兰亭序》文本传递出来的情感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王羲之的赤子之心,对生死的放不下,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这篇不足500字的序文中。

他的论调看起来,似乎很消极,不够潇洒,甚至是颓废、悲观的感叹,而王羲之真正想要表达的确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诉求和留恋。

他赤诚的心性,对尘世的眷恋、悲悯,50年人生的磨砺,结合书法上的用墨、运笔,对文字结构的理解,才成就了旷古绝今的《兰亭序》,从此他的字与文,也将与天地同在,万古长存。

遗憾的是他没能在政治斗争中找到出路,于3年后再次辞官。他一生的最大成就在书法。

公元361年,王羲之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有说他死于中毒,也有说因藐视皇帝,迟迟不应召被斩,更多说法是病死,而关于王羲之的真正死因,一直是个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