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95岁歌唱家郭淑珍,舞台上的她从未老去

........................................................以下是正文..........................................................

“风啊,你不要喊叫!

云啊,你不要躲闪!

黄河啊,你不要呜咽!”

这首《黄河怨》,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传唱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它的传唱,也因此带火了一个姑娘,她的名字,叫作郭淑珍。

或许,年轻一辈的人对于郭淑珍,已经不太了解,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她是我国最出名也最优秀的歌唱家之一。

她演唱的经典曲目《叶甫根尼·奥尼金》、《艺术家的生涯》、《黄河怨》……都是艺术性极高,反响极大的作品。

直到现在,这位95岁的高龄老人,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为中国的声乐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那么,郭淑珍到底是如何走上声乐这条道路的呢?

这一切都要从1927年6月1日,诞生在天津市的那个小姑娘身上说起。

郭淑珍出身贫寒,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做买卖的小商人,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旧时代,郭父却意外地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思想,他将女儿视如珍宝,花钱供她上学读书,希望她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在这里必须补充一个历史知识。

众所周知,天津是曲艺之乡,现在互联网上有个笑话——天津人个个都会说相声。

天津人是不是个个都会说相声,这没人统计过,但在民国时期,天津可是北方曲艺名家的荟萃之地,北方曲艺的大本营。

在历史上,天津隶属于河北省,属于省会城市,是政治、经济的中心,外来人口很多。

加上受到码头文化的影响,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人嘛,工作之余就免不了娱乐一下,

可那个年代又没有什么手机电视,就只能听听戏唱唱曲,各种曲艺剧种都来这里发展,逐渐形成了曲艺之乡。

民国时期,天津流行的曲种有近三十个:京韵大鼓、相声、评书、时调、梅花大鼓……说一句琳琅满目,绝不为过。

郭淑珍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之下,她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兴趣就是最大的老师,因此1947年,郭淑珍考入了北平国立艺专音乐系。

相信你也一定注意到了,1947年,这个年代,去学音乐,属实是一件没什么前途的事情。

郭父十分气愤女儿的决定,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没前途的职业,更因为那个年代,唱歌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是下九流,自己是个商人,社会地位已经够低了,怎么能让女儿去做这种哗众取宠、抛头露面的事情呢?

他更希望女儿能上卫校,成为一名护士,最起码饿不死。

其实,不能够怪郭父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那个黑暗的年代,让人只能萌生这样的想法。

好在再过两年,人民就彻底翻身了——郭淑珍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郭淑珍自己也为梦想努力争取过,国立北平艺专恢复后第一届招生,郭淑珍就考上了。

但是因为父亲的阻扰,她没能上成学,但郭淑珍没有气馁,第二年她在考,这一次她还找了亲戚朋友来做父亲的工作,郭父也终于认同了她的选择。

然后,一条闪着金光的大道,就在郭淑珍的面前开启了。

1952年,郭淑珍结束学业,留校任教。但在第二年,她就被公派到苏联留学。

那个年代,正是中苏交好的时候,中国人民亲切地把苏联称为“老大哥”。

1958年,留学期间,郭淑珍收到邀请前往莫斯科斯坦尼夫斯基·丹钦科模范音乐歌剧院,以及乌克兰共和国里沃夫市大剧院表演歌剧。

她在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饰演女主角塔姬雅娜,虽然是中国人,但她的演出,得到了苏联音乐评论家的好评。

1959年,郭淑珍回国,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

从此之后,郭淑珍就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她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先后前往欧洲、亚洲、北美、南美十余个国家进行演出和考察,足迹遍布全球。

真正让大众看到郭淑珍那无与伦比的歌唱水平,还是在1975年。

那一年,中国音乐界恢复了停演多年的冼星海名曲——《黄河大合唱》。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作品,停演多年再回舞台,此次演出意义非凡。

因此,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声乐家,都争相竞唱。光是《黄河怨》这一段,参与竞唱的人就有:梁美珍,叶佩英,还有郭淑珍。

郭淑珍的演唱水平绝对是过硬的,可她已经多年不唱歌了,其他竞唱者也个个了得,但机会难得,郭淑珍不想放过。

她决定全力一试。

只是,在准备阶段,郭淑珍遇到了难题。

《黄河怨》中的情感十分强烈,满是山河沦陷、满目疮痍的国仇家恨,可她已经在和平的年代中过了几十年,没有办法将这股强烈的情绪表达出来。

郭淑珍回忆说,自己当时三天三夜没有睡好觉。

为了能够更加贴合感情,郭淑珍认真阅读了冼星海关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手札,又慢慢回忆起了,自己幼年时的那段经历。

郭淑珍是1927年生人,而在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进入了全民抗战的时代。

生活在天津的她,幼年时期所闻所见,皆是日本侵略者的累累暴行,他们在街上肆无忌惮地轰炸,中国的老百姓就只能在枪炮声中尖叫发抖——这样的经历,难道还不足以产生共情吗?

带着这样的感情,郭淑珍完成了《黄河怨》的演唱。

试唱结束之后,音乐指挥李德伦走过来对她说,“郭淑珍,你把我唱哭了。”

就这样,郭淑珍成为了《黄河怨》的正式演唱者。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组织者还想再找一个像郭淑珍这样的,作为候选,可一番搜寻之下,却是无果,只能既无奈又感叹地承认——郭淑珍,不可替代。

郭淑珍就这样又回到了舞台,一直活跃到现在。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郭淑珍的爱情也是令人羡慕。

她与她的丈夫是少小相识,两人相差8岁,是一段姐弟恋。

1950年,郭淑珍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她的丈夫名叫朱工七,是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常州幼年班的学生,那一年,也并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郭淑珍作为学姐,就去迎接这一批“小朋友”。

两人之间还有一层关系,郭淑珍的同舍好友,嫁给了朱工七的哥哥——朱工一,有了这么一层关系,两人便经常往来,但在那时,两人的关系只是姐弟。

后来郭淑珍公派留学,两人的通讯就断了,直到某一天,朱工七突然给郭淑珍写了一封信,郭淑珍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弟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

回国之后,两人还是朋友关系,有时一起上街采买物资、谈天说地。但在那个年代,一对青年男女彼此走得太近,就会被认为是“有意思”。

郭淑珍本来没这个想法,因为她大朱工七8岁,这年龄怎么看也差得有点大了。

而且她俩一个是“新中国新一代西洋歌剧演唱家”,一个只是乐团的小提琴手,身份地位相差太大,怎么看都不适合。

郭淑珍本来也有所动摇,但她后来转念一想,这都什么年代了,是新中国了,不兴以前那老一套,只要男女之间彼此有情,你未娶我未嫁,年龄差距、身份差别又算什么。

因此,虽然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不支持这段感情,郭淑珍反而更加坚定,这就是自己下半辈子要携手度过的那个人了。

1959年年底,两人结婚。那个年代,结婚都是一件很朴素的事情,告知一下亲朋好友,再去民政局领个证,如果还有经济条件,请亲戚朋友们吃顿饭也就完了。

本来这对小夫妻甜甜蜜蜜的,日子也过得红火,挺好。

但不到一年,郭淑珍就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出国演出,前往拉丁美洲等国家,而且行踪必须保密。

上级的任务是绝对的,郭淑珍没有任何怨言,收拾东西就去了,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加拿大的时候,她居然收到了丈夫寄来的明信片。

这太奇怪了,自己的行程是严格保密的,丈夫是怎么知道的。

后来,郭淑珍才得知,原来朱工七主动去找了外交部,要到了她的行程,这才把明信片寄了过来。

两人的婚姻一晃就是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险磨难,他们都始终一体,生活得平淡幸福、就如同两人当时恋爱那样,自由随意。

今年,郭淑珍已经95岁了,平常老人这个年纪,早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她却始终活跃在舞台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弟子,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声乐事业。

舞台上的她从未老去,歌唱让她始终年轻。

来源 :泽畔时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