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实践6个月总结:如何把书中知识,内化成个人能力?

这是古典古少侠的第461篇原创文章

如何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

今天推荐的这位同学,曾经是一位知识焦虑的人,买书、囤课,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但依然改变不大。

后来,她开始慢读书,开始写作,学得没那么多,反而比以前好,也放下了焦虑。但她不满足于此,开始新的“折腾”。

做活动、搞共创,竟然真的有了新的突破——开始真正用读过的书,改变工作和生活。

她有怎样收获和经验呢?

文:暖宝 | 个人发展共读会会员

你好,我是暖宝。

刚到共读会的时候,我是一个迷茫、只会囤课的知识焦虑患者。之后一年时间,我跟着共读会深度精读了15本书,写了300多张知识卡片,总计40多万字。

度过了焦虑,慢慢地,我开始不满足于只是读写。因为要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定要学会实践和再加工。

于是,我开始把实践活动融入每本书的阅读中,在读中做,在做中学。

经过6期活动的积累,我找到了把外部知识内化的方法,并且知识之间也有了连接,实现了小小的跃迁。

下面我把这些收获分享出来。

01

卡片写起来,知识用起来

要把学过的知识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呢?

写卡——这是共读会最基本的动作,也是我第一个收获。

一张卡包括【书中原文】【核心概念转述】【个人体验】【行动指南】四部分。 把知识内化和应用主要是后两者发挥作用。

【个人体验】就是把内在体验与外面知识相互关联的过程,可以是自己的一段经历,也可以是朋友的故事,或者从其他书中获取的数据等。而【行动指南】就是把知识变成实践的过程。

用古典老师的话来说,这两部分是把“公共知识”变成“个人知识”的关键动作。而真正指导我们人生的就是自己的“个人知识”。

有了很多卡片,很多碎片化的“个人知识”,怎样把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呢?

我的方法就是“提问+整理”。

拿共读书《人生设计课》的实践活动“人生小事设计师”来举例。

首先是提问。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在讲什么?

书中有哪些具体方法?

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匹配的方法?

它们在短周期内能否初见成效?

如果不能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尝试?

如果落地到21天,怎样实践最有效?

然后整理答案。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关键词:重新定义、专注、深度。 这几个词恰恰在之前的《跃迁》《深度工作》中分别出现过,于是去翻看之前的卡片,发现有一些体验和方法是相通的。

然后,聚焦本期核心问题,把行动方案做一个整合,就有了第一版的活动方案。

【个人体验】提供了“经历”与“知识”打通、内化的机会,而【行动指南】恰好为实践提供了方向。两者结合,就可以 让知识指导实践。

02

参与活动,加速成长

第二大收获,来自于参与活动。

自己学到知识,但怎样清晰地传递给出去,让对方也能用上呢?

前段时间,我参与到共读会【创作历】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作品”这个项目。在为日历提供古典老师解读课内容的时候,我选取了几个对我触动很大的金句,但是被团队退稿了。

为啥呢?

创作历面是面向所有知识创作者的,也就是说也包括非共读会内部伙伴。那么这些伙伴根本没有听过解读课,甚至都没有读过提到的那本书,更不可能知道里面的知识。我截取书中的“专属”内容,用户就会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我这是犯了“知识的诅咒”,没有从用户角度出发,以为我知道的他们也知道。

这点对我深有启发, 打磨一个“知识产品”,最重要的是从用户出发,说对方能听懂的话。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但这次体验我才真正意识到它。

所以,到我自己组织活动的时候,我会考虑怎样把活动内容设计的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以快速操作。

还拿“人生小事设计师”为例,书中第一章介绍了一个非常重要定位的工具,“仪表盘”,它的评估数据决定我们后面怎样开展人生设计。于是,我决定从这个工具入手,设计活动。

对于还没阅读的伙伴来说,初次听到“仪表盘”一定觉得陌生,那我可不可以把这部分知识揉碎了,融入到活动中,直接让伙伴们盘点体验呢?

比如“爱的评估”这个表盘,需要梳理爱与被爱,我把体验按照父母、家人、朋友、宠物等不同关系分类,制定了7个选题,伙伴们因此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更聚焦。

03

发现连接,实现知识跃迁

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更能解决问题,提升认知。随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个人的知识体系也会慢慢建立。

古典老师的这句话,扭转了我之前被动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问题”的梳理。

而在我不断活动、整合内容过程中,我意外发现,原来分散在各处的知识点,开始打通和连接—— 这也是我第三大收获。

比如《深度工作》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前者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挑战4个小时不看手机,专注工作,而后者的活动是践行了21天的管理时间。

要想深度工作,不被手机分神,对自己的时间记录、评估、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用这样的逻辑连接,两个活动就可以打磨升级,变成一个深度体验的时间管理活动。从诊断时间到管理时间再到产出体验成果,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有了这个发现之后,我对这6期活动做了分类。

一级分类,知识实践类和情绪体验类。

实践类可以用于深度运营,它侧重刻意练习,把书里的某个工具或者方法进行落地操作,比如时间管理、多元思维模型;情绪体验类适合轻运营,更侧重体验、感受,比如设计人生小事、写作疗愈等。

二级分类,包括工作技能篇、心理成长篇、灵感创意篇和幸福时光篇。

这样,每次活动都可以按照标签分类, 随着经验的积累,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越来越多,相关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慢慢建立起来。

04

最后的话

以上就是最近这半年我在共读会的收获。

从不满足于读写,到尝试把知识变成活动,再从活动的积累中,发现知识之间的连接,我的学习实现了小小的跃迁。

我相信,随着实践的积累,我会打通更多知识点,实现另一个跃迁。

这个世界在向表达者倾斜。

无论你准备做副业、自媒体、斜杠,读写都是基础的底层能力。

可以扫下方海报二维码,参加我发起的【阅读写作3天训练营】,已经到49期了。

在里边我会分享,我作为知识工作者的所有底层读写心法,一站式打通从读到写的全过程,帮你不断提升阅读与写作力。 只需0.99元,12月12日开营。

👇扫码报名学习👇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字即可):

1.《半年读7本书,写30万字:读写一体,才是改变自己的最好方式》

2.《为什么读了很多书,生活却依旧没什么变化?》

3.《如何通过「读写」,实现复利人生?》

4.《大厂经理辞职创业:不会写作,差点拖垮我》

5.《没有天赋和才华,我用写作治愈自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