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诗歌发展的走向是从诗经到新诗

原标题:诗歌发展的走向是从诗经到新诗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AUTUMN

从诗经到新诗,诗词格律走过了一条从宽松到严谨再到宽松的过程。

诗词曲是承继关系。

曲发展到后面有两个方向,走向案头(文人化),走向表演(舞台化)。昆曲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代表和典型,这里面有著名的汤沈之争。究竟应该重文采还是重声律,说白了,戏曲是用来读的,还是用来唱的?

词曲的产生和发展,其实主要都是用来唱的,这是与诗比较大的区别。其实诗最早也是用来唱的,诗歌诗歌嘛。

但词曲是以声调为主的。词又叫长短句,一是为了唱,二是为了打破诗的过于严整(以至于呆板)。其实我们看诗歌的演进史,诗经和楚辞在句式上没那么严整,诗经更是一唱三叹,如现在的歌曲一样重复,明显是适合于唱的。适合于唱,所以读每个字时,可长可短,可急可缓,所以押韵就够了,不需要什么格律。吟唱出来一样好听。

诗之格律化,在南朝之沈约。这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其实很难说,现在看有可能是退步。但确实对唐诗走向巅峰有一定助力。但在这里我略有疑义,我认为唐诗繁荣不是格律化,讲平仄的结果,一是诗歌由发展到成熟的必然有个高峰,二是大唐气象,三是隋唐科举,主要考诗文。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嘛。所以你看李白的诗就不那么严整,象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故意整出一些长短句来以求变化。所以大家都认为李白是词的源头。真正严整,符合格律平仄的,苦吟诗人就是杜甫,但我以为杜甫长在诗史而非严整。自杜以后,大家都被杜所笼罩,画地为牢了。所以宋诗主要学杜,但已经无法越过唐诗了,为什么,你沿着人家的路子亦步亦趋,怎么可能超过人家。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们开始突破诗的严整,所以才有长短句宋词之繁荣。

回顾一下诗的发展,唐诗虽好,但不及汉魏诗歌之朴茁,尤其是古诗十九首,不讲平仄,声律,只押韵,但并不比唐诗差。

宋词一开始是活泼的,创新出的长短句,按一定的曲牌进行吟唱,但后来又再次分化,走向案头,文人化;走向舞台,市井化。所以你看元曲,有很多的俚语,句式也没那么固定。许多可以加字减字。就是因为歌唱本身对每个字可长可短,不需要那么严格。

接着来了,词既然走向案头,文字化了,就是可以脱离曲谱,那还要那么严格干什么?一味讲究严丝合缝,注重长短,讲究平仄,乃至四声不是画地为牢,削足适履嘛!

所以沿着词曲案头化的方向发展就是现在的新诗,什么都可以不讲,韵基本上还是要押的,但也没那么严格。内在的格律,声调也还是有的,但没那么严格了,要活泼的多了。所以有些新诗读起来明快,有些读起来舒缓,都是内在运用声律的结果。其实也是延着诗词曲的发展路径的一脉相承。是词放开化的结果。

正是基于此,我认为现代人填词几乎是在削足适履。想严整化一些,可以写诗,但我更喜欢汉诗,和风,歌,行。很少写律诗,律诗其实也是在自我束缚。或者干脆写新诗。歌曲嘛,不是不想写,而是只会词,不懂曲。

所以回顾诗歌的发展史,再看为什么通俗歌曲普通繁荣,其实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诗歌发展通俗化的必至路径。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应者云集!

至于写诗是押平水韵还是押新韵,更是一个不值得谈论的话题,你活在当下,当然是押新韵了,你的话又不是对古人说的。押平水韵不是刻舟求剑嘛!只允许押平声韵,而不许押仄声韵,情况类似。何况汉语拼音化以后,韵部其实是很清楚的,何须再去背古人的十三元!如清末王闿运调侃高心夔殿试用错了韵,“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高因将十三元和十四寒韵部混用而导致状元煮熟的鸭子飞走了。其实那时候再强行区分元寒之别,不就是削足适履吗?现在再区分就是愚不可及了。至于叶嘉莹先生倡导的以古音读古诗,亦是诗歌发展潮流之反动!

语言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诗歌也一样!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

本文出处||雨霏

本栏编辑||海底月

声明||非商业行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诗报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为创作者提供参考和交流 新诗与诗词探讨原创投稿邮箱:zgsgb2@126.com

敬告

投稿本平台邮箱zgsgb2@126.com,投稿时请授权为原创作品,一周内如果中诗报平台如果没有采用,请另投往他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