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书评丨报告文学如何向时代做好报告?读《中国有个战旗村》

原标题:红星书评丨报告文学如何向时代做好报告?读《中国有个战旗村》

报告文学如何向时代做好报告?

——以《中国有个战旗村》为对象

◎庞惊涛

鉴于近年来一些报告文学作品注意了新闻性而忽略了文学性的客观事实,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报告文学如何向时代做好报告”这一问题,并以具体的文本作为入口,为报告文学平衡好新闻性与文学性提供经验甚至构建标准。

《中国有个战旗村》是作家杨虎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但能读出他对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娴熟高超的驾驭能力。这部作品尽管以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为背景展开,但真正的报告是从村民高玉洪意外捡到一笔“巨款”这个具有戏剧性的故事开始的。面对这笔“巨款”,杨虎为高玉洪设置了一个难题,看似寻常的拾金不昧故事背后,是一个村民个体乃至大队集体的精神面貌乃至思想觉悟的反映,“小故事”的巧劲对报告文学的主题提炼、归拢和烘托乃至最后的高度展现发挥了“大作用”。

除了这个“小故事”外,全书还密集设计了多个小故事,正是这一个个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的小故事,使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探寻的“战旗村何以能成功”的主题思想得到了有效烘托。

和故事一样,细节也是报告文学成功向时代报告必须重视和依赖的文学手段,它决定了报告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在战旗村采风期间,杨虎敏感地捕捉到了很多与战旗村“当家人”高德敏书记相关的细节,他们涉及高德敏的人生经历、性格、语言特征和行事风格,他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认真观察、反复交谈、潜心体会,并在采风的写作中巧妙设计,如针对高德敏不喜欢吃游客们都喜欢吃的青稞馍馍的问题,他不仅注意通过高德敏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展现细节,还分设两个章节设置悬念和解密原因,不仅完整呈现了个人命运及其个性,还通过这个细节隐隐展现了时代变迁背后的饮食风尚革新。

报告文学如何向时代做好报告?显然还需要鲜活灵动的语言。《中国有个战旗村》的语言风格是扎根中国乡土的,但又充满了浓郁的四川风味,这和杨虎成长并长期生活在郫都、崇州、温江、大邑这片川西坝子,自幼对这类幽默、风趣、俏皮且充满智慧、生活情调的语言十分熟悉相关。如高德敏对“铜头、铁嘴、橡皮肚和飞毛腿”的阐释,对“蛴蟆儿”性格人的比喻等等,都是川味土话的巧妙而合理的运用,由于他们需要和文件语言和书面语言欠缺、但口头语言丰富的底层村民常年打交道,这就决定了这样的川味土话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很难想象,这样一部重点写乡村振兴的报告文学作品,如果全部是文件语言和书面语言,它将和它的主流读者之间产生怎样的距离。

思想的力量不仅打动人、也征服人。如果说故事性、细节和语言是报告文学向时代做好报告的必要手段,那么报告文学向时代报告什么则是报告文学的最终旨归。《中国有个战旗村》不仅全面、深入、细致展现了这个网红村近五十年的奋斗史、发展史,而且也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了思想主题的提炼,那就是“战旗精神”的力量。诚如报告文学作家朱金平所言: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有没有深度,就看其有没有思想含量。应该说,《中国有个战旗村》的结构布局、冲突展开、故事选择和人物塑造,都是围绕“思想含量”这个中心的。杨虎试图用这样的结构、矛盾冲突、故事展开以及人物讲述来告诉读者:战旗村的成功,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唯有通过几代人持之以恒、风雨不动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通向成功。

真情实感是最好的文学修辞。报告文学向时代做报告,还必须投入自己的感情。杨虎以真情、深情走进战旗村、走进战旗人,最后交出了这样一部以情动人的报告文学作品,我相信,它将如“战旗村”这个名字和旗帜一样,拥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学生命力。(有删节)

编辑 李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