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四平发布」夜读 | 梨树县因梨得名

四平发布夜读的朋友们

晚上好

今晚的夜读

为你讲讲梨树县县名的由来

1934 年的梨树县公署

《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载:“以其时此地多植梨树因名

《梨树县志》(1934年版“此地原属高句骊苏姓得名故地有赫尔苏招(昭苏河苏龙起等号城在昭苏河里故名里苏偏脸城在河之表故又曰照苏所言梨树者盖由里苏转音耳”1960年编修的《梨树县志(初稿》载“梨树城原为今县城北八里之偏脸因城北半里许有一棵粗大梨树而得名道光元年(1821年图厅设分防照磨时拟建官署于故称梨树城照磨因城在山与昌图厅往来中隔昭苏太需涉水跋山甚为不便便在昭苏太河以南另建新城城移地而未易名便称新城为梨树城

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物产命名说有一定史实根旧梨树城(偏脸城从明至清代不仅城北半里许有一株粗壮的大梨树城内也多植梨树《奉化县志》未确指此地”为旧致使后人误为新故《梨树县志》(1934年版“梨非本地特少有植者亦非佳品以地多植梨树命名此臆说也”的断语认为梨树由“里苏”转音而来

《梨树县志》(1934年版所记“此地原属高句“以苏姓得名,故地有赫尔苏、昭苏河、苏龙起等号”与史实不符赫尔苏原为清代东辽河上游(柳条新边以南)的河名,满语为海边盐池所生之草,并非高句骊时代的河名昭苏河,元代称昭苏台河苏龙起是蒙语苏木之转音,为屯落之意此地“原属高句骊”,“以苏姓得名”,“由里苏转音”等推断,实有臆说之嫌城移地而未易名说较为确切。

偏脸城为金代韩州古城遗址元灭金后,州虽刻,但州城仍为开原北上的重要驿站——韩州站清代前期至中期,为盛京通往黑龙江的重要驿站后因站废名失,当地人便因城内外有梨树,称为梨树城古城地处交通要路,为金代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至燕京(今北京市)必经之路。金天德二年为(1150年),因“州非冲途”,将韩州治所从当时的柳河县(今辽宁省昌图县八百城)移至交通条件便利的九百奚营(今偏脸城)道光元年(1821年),昌图厅于此设分防照磨时,驻地仍选址交通要塞上的旧梨树城(今偏脸城)动工建署时,发觉其与昌图厅中隔昭苏太河,交通不便,遂移至河南4公里处(今梨树镇)建署,仍称梨树城分防照磨署,驻地称为梨树城旧梨树城则依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偏脸,称为“偏脸城”。

《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记载:“照磨署初在梨树城,后移至县治街。”证明梨树城与县治街本非一地,是由梨树城移至县治街(今梨树镇奉化大街)日伪时期日本人编写的《四平街案内》记载:“偏脸城为古之梨树城。”当地高龄老人证实:偏脸城即古之梨树城,因古城北有一粗大梨树而得名。

由上可认定,“物产命名说”和“城移地而未易名说”与历史相符,梨树县名源于当时物产“梨树”合情合理。

文章作者:孙振中

音频朗读者:王鹤

排版编辑:王诣涵

END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