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本心·本真

《这方水土这个人——人民警察黎宗权》

袁瑰秋 著

群众出版社 2021年12月

浅水派出所门前,黎宗权手植的桂花树和“宗权井”。陈卓虹 绘

■丁晓平

袁瑰秋是一名人民警察,也是一位诗人、作家。她的长篇报告文学《这方水土这个人:人民警察黎宗权》是一部聚焦基层普通民警、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大特写”之作,讲述了一位平凡英雄鞠躬尽瘁的故事。

黎宗权,出生于广东湛江梅菉头村荔枝园的一户贫穷家庭。他从小喜爱诗歌,性格耿直、勤奋踏实,早熟内敛,选择以人民警察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从上警校的第一天起,他就一直追寻英雄的步伐,铁肩担道义,忠诚铸警魂,兢兢业业,直至突发疾病,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将生命奉献给了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民,凸显了人民警察的英雄本色。

在袁瑰秋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慢慢走进了一个人民警察的内心世界,看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从书中,我记住了一个特别有诗意的地名——浅水,这是吴川市十分偏远的乡镇,一度曾成为本书的主人公黎宗权同事们心中“偏僻和放逐的代名词”。2008年至2013年,黎宗权在这里担任派出所所长,一呆就是6年整,主管一方平安。黎宗权主动选择从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的岗位上来到穷乡僻壤,有人佩服,也有人嘲笑,还有人怀疑。黎宗权在日记中写道:“这条路是我自己选择的,任凭黄沙漫漫,山路崎岖,我是决意要走完的……我决心要在浅水扎根下去,十年磨一剑,为老百姓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

新官上任的黎宗权一到浅水,就发现浅水镇居民因江水污染面临没有自来水喝的困境。他就自己拿着铁锹在派出所门前空地上挖了一口水井,解决了附近居民饮水的困难。接着,他又在派出所大门前种上了五棵桂花树。于是,浅水派出所门前“五株桂树一口井”就成了黎宗权“权为民用”的宣言。这不正是人民警察与人民“鱼水之情”的真实写照吗?当黎宗权离开的时候,人民群众就把这口井以他的名字命名,叫作“宗权井”,这是致敬,也是纪念。

当时,浅水的许多“五保户”、精神病人、残疾人,因为行动不便没有申办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难以正常享受国家的有关福利待遇。秉持“我已无我,决不辜负浅水人民期盼”的黎宗权,把摄影师请到浅水,和自己一起爬山涉水,一路泥泞满身泥巴,给困难家庭挨家挨户逐一拍照,终于彻底解决了这道难题。从此,浅水的村干部和老百姓送给他一个外号,叫“泥(黎)所长”。为了写好黎宗权在浅水的故事,袁瑰秋追寻这位“泥所长”的足迹,记录下许许多多像这样的小故事。正如她在书中所写的那样:“虽然浅水没有他的墓碑,但却有永远的口碑,口碑上赫然刻下了他最真实的名字:天底下少有的好人。”

从文学创作角度,如何写好黎宗权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对作家来说是一种挑战——既要遵循真实性原则,还必须写出动人的情节和感人的细节,让英雄在书中“复活”。有人说,报告文学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显然,仅仅带着感情去采访创作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统一。毫无疑问,袁瑰秋为了写好黎宗权,在这“四力”上花了不少功夫,走遍了黎宗权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所有地方,采访了与黎宗权有过工作和情感交集的人们,还深层阅读了黎宗权生前所有的日记、诗集和微信朋友圈,做到了调查深入、讲述浅出,让阅读这部作品的人,收获感动的同时也收获了对生活、对人生的启迪,可谓是对英雄人物的本真叙事。此外,袁瑰秋不仅深情讲述了英雄的爱情和婚姻,还收录了英雄妻子陈卓虹亲笔为丈夫绘制的工作、生活等数十幅素描、水彩画,在为英雄英年早逝而扼腕痛惜的同时,也感受到夫妻之间的真挚深情。

文学是引导人们在进行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中,对生存意义的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证,并发现、认知和确证他者和世界,进而从物质世界跃升至精神境界的文化之旅。这是我对文学的定义,我相信也是创作报告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得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