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唐朝扬州有多牛气?东方四大海港之一,出国大都从这儿下海

原标题:唐朝扬州有多牛气?东方四大海港之一,出国大都从这儿下海

《李白吟行图》,宋,梁楷,纵80.9厘米,横30.3厘米,纸本

从开元十四年(726)的暮春至晚秋,除了短暂地前往今天的浙江绍兴一带(“越中”)之外,李白都置身扬州,并在此结识了不少的友人,并因此而留下了两首诗。其一是由扬州往越中,作别友人的《别储邕之剡中》;其二则是五言律诗《广陵赠别》,“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真挚情感跃然纸上。有人以为,扬州地处江苏腹地,并不靠海,也没有十分广阔的水域,故而此诗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一句当是作者与友人谈话的内容,而非眼前实景。

不过唐代的情况倒也未必如此。当时的长江入海口远比今日靠西(大抵在靖江-江阴一线),而扬州附近的长江江面也比当下宽阔得多,其岸线远比今天靠北。因此,海潮溯江而上竟可直达扬州城外的扬子津。譬如天宝十年(751),“广陵大风驾海潮,沉江船数千艘”。中唐诗人李绅在《入扬州郭》诗序文中也说:“潮水旧通扬州郭内”,足见当时的海船是可以停泊到扬州城下的。

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由汉白玉砌成

这一点在考古发现中亦可见端倪。唐代扬州城址范围由今扬州市区西北的蜀冈之上扩至蜀冈之下,出现了蜀冈上下两重城的格局。一为蜀冈上的子城,一为蜀冈下的罗城;子城为行政区,罗城为工商业区和居民区。据沈括《梦溪补笔谈》卷三记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扬州城市的规模在当时仅次于都城长安和洛阳。今天,唐代罗城内的古迹及城墙业已毁坏,地面仅存一段高出地表约2米的北城墙夯土残垣,建有唐城遗址博物馆。经考察,隋唐扬州城内有2条南北向河流,1条东西向河流,贯穿整个罗城。据1978年在石塔寺右前侧发掘的唐代木桥遗址看,运河宽30米,河床深达4.7米。河床填土和淤泥中均出土唐代遗物。此条河道向东不远处,即今文昌阁前又有一古河道,宽约15米,此河道之西30米处发现唐代沉船二艘。在现扬州城南施桥也曾出土唐代沉船,残长24米,残宽4.3米,船内深1.3米。施桥现在距江很远,附近一片平畴,阡陌相望,怎么能有船舶沉没在地下?就这个沉船残迹尺寸之大看来,不似普通江船,而应是一条海船。

唐代马球纹铜镜,现藏扬州博物馆

正是这种滨江近海的地理位置,使得扬州在唐代对外的海上交通中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东出长江口,向东可与日本通航;向南经明州(今泉州)、广州,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波斯等西亚各国通航;唐朝出使国外的船只也大都从扬州下海,如鉴真和尚受日僧邀请六次东渡日本,其中有三次就是从扬州启航的。公元9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柯达贝在其《道程及郡国志》一书中,就将扬州与交(今越南河内)、广、泉三州并列为东方四大海港。扬州的造船业也随之兴旺起来,鉴真东渡日本第一次出发所乘坐的海船就是在扬州东河赶造,并有扬州大都督府仓曹参军李凑检校营造。大历年间(766-779年)刘晏出任诸道盐铁转运使,曾在扬州城南设立十个造船厂,制造大型运输船只。每造一船用钱百分,“每船受千斛”。船只编队运输,每十船为纲,共造船两千余艘,数量惊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