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媲美《菊与刀》,阿根廷总统顾问如何书写阿根廷民族性?| 读书日签

阿根廷是一个欧洲国家,还是一个美洲国家;阿根廷资源丰富,本应该成为澳大利亚或加拿大,但为什么没有?阿根廷看上去似乎没有种族主义,但为什么没有其他拉美国家那么多有色人种?探戈号称阿根廷的音乐符号,但会跳探戈的人却很少……

2022年恰逢中阿建交50周年,阿根廷总统顾问、著名知识分子洞悉阿根廷国民性的经典之作《阿根廷迷思》介绍了阿根廷人的近百个流布甚广的观念,作者称之为“阿根廷神话”,其实表达的是阿根廷文化中的各种悖论和阿根廷人心底的各种困惑,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作者以轻松的笔触介绍了这些迷思的由来,但诉求却是严肃而沉痛的。作者痛惜于将近一个世纪的停滞,感叹阿根廷就像一个拒绝醒来的迷梦,不弄清楚阿根廷人到底是谁,这个国家就没有办法向前发展。

亚历杭德罗·格里姆森 著 侯健/张琼 译 《阿根廷迷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以下内容摘自《阿根廷迷思》中文版前言,经出版方授权发布。

得知本书将被译成中文,我激动万分。我一直认为写书就像是往大海里扔漂流瓶,任何人都有可能接收到里面的信息。我的漂流瓶能够来到中国,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我同时坚持认为知识是不同的社会和人民之间通过对话构建起来的。中国文化和南美文化差异如此巨大,因此二者之间的对话也就势必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不断证实这一观点,因为在南美的每座重要城市里都能见到中国公民的身影,他们住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做同样的工作,上同一所学校,分享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了。

近年来,阿根廷的中国研究蓬勃发展,而中国的拉美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这非常重要,因为建立在互相了解基础之上的联系将更加稳固。

这本书是爱国之心的产物,它要求我以批判性目光去审视我的祖国。热爱我的国家与对它提出批评并不矛盾,反之亦然。实际上这两件都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正如读者所见,为了你所受的苦,也为了你看清的真相,你只能以这种方式去批评你热爱的事物。可有些问题太深刻了,有时你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可它却像流水一般从你的手中游走了。

这本书建立在一个问题之上,这个问题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被提出,而且答案必定各不相同:阿根廷人和阿根廷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二者之间会存在问题?为什么阿根廷人喜欢说阿根廷坏话,甚至他们需要这么去做?

对,阿根廷人会因为国家队在世界杯上获得一场胜利或是梅西打进一粒进球上街庆祝,可阿根廷人也会在全国各地的街头焚烧我们那蓝白相间的国旗,甚至每天都会烧,就像是在做某种仪式,他们坚定地声称自己生活在一个糟糕透顶的国家。可事实并非如此,无论和其他哪个国家相比,阿根廷都绝非一无是处。但是存在着某种关于阿根廷应当成为什么样子的武断想象,具体说来,他们认为阿根廷应该成为欧洲国家(而且是顶尖的欧洲国家),于是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一种落差就出现了,那种落差存在于“我们理应成为的样子”和“我们实际的样子”之间。

这本书是多年调研的成果,我从七十多句阿根廷人最常用来描述我们国家的话语出发,结合客观数据和多层次的分析,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批评。

我认为《阿根廷迷思》应该算得上是本有用的书。我们可以借助书中对涉及阿根廷发展、移民史、文化、身份、教育、政府、庇隆主义或工会运动等方面的社会信仰及信息的描写来认识阿根廷。

也许通过本书中译本,读者们可以找到理解阿根廷的许多重要线索。例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几乎每个国家都认为和邻国相比,自己要“更‘白’、更欧化”。这是殖民时期的遗留思想,却延续至今,我们依然在按照欧洲人、土生白人、印欧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和非洲后裔的等级顺序来构建我们的社会。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所有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但实际上种族主义问题依旧严重。就阿根廷来说,支持欧化身份思想(认为阿根廷就该是个欧洲国家的社会信仰)的依然大有人在。

另一条线索与经济史和社会史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阿根廷是个以原材料出口为基础的繁荣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阿根廷如今不仅失去了这种地位,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显著下降了,所以社会上包括政治界的一部分人始终把早已过去的那个时期视作这个国家的荣耀时代。可是那时的阿根廷并没有发展工业,社会上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20世纪中叶,阿根廷发展起了工业,在庇隆执政时期,劳动人民的权利大大增加了。在那些年里,社会融合程度非常高。因此社会上和政治界又有一些人认为那才是这个国家历史上最好的岁月。

但是上述两拨人一致认为阿根廷已经衰败了,因为1976年出现了残酷的独裁政权,一时间人人自危(在阿根廷被称作国家恐怖主义),工业体系的大部分遭到破坏,还欠下了巨额外债。阿根廷于1983年重归民主。在经济方面和人权平等方面经历了数年发展后,阿根廷又大量欠起了外债,失业率和贫困率也随之上升。

阿根廷社会因此次体验到了巨大的失落感,人们怀疑这个国家是否会拥有光明的未来,那是人们感到疑惑迷茫的时期。《阿根廷迷思》试图证明:那段历史使得阿根廷人和阿根廷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悲观主义情绪使得人们对阿根廷许多积极的东西视而不见,如果留意到这些积极要素的话,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阿根廷会拥有比现在好得多的未来,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如此。这本书同时还想证实:建设那种未来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们阿根廷人必须要去面对复杂性,面对细节,理解阿根廷社会的问题根源,但同时也要搞清楚阿根廷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

我希望中国读者能够喜欢这本书,进而更好地理解阿根廷。从社会人类学家的角度来看,我始终坚信不同社会如果能更好地相互理解,那么它们在文化层面的对话就能更加流畅,这也将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更好的基础。

亚历杭德罗·格里姆森

2022年4月

编辑 | 刘奇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