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绿潮》特别推荐:胡跃华|胡祖望:根在上庄

特别推荐

胡祖望:根在上庄

胡跃华

2005 3 2 日,胡适之子胡祖望在美国华盛顿逝世,终年86 岁。这个一直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上庄后人生前曾给老家亲人写信,感叹内心的无奈无望:“我想此生大约回不了家乡了,只有来生再谈了。”字字都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天涯游子梦断魂的悲凉和凄怆,令人心酸。

胡祖望出生于上庄,尽管他只是在襁褓中喝过上庄的水,此后再没回来过,但是父亲胡适一生对故乡魂牵梦萦,他的这份乡情像一颗种子,老早就在祖望心灵的底板上发芽开花了,念念所在,祖望如何能忘?

程竹如(左一)与胡祖望夫妇在华盛顿的合影

01

作为长子,胡祖望一落地,就背负了父亲对家乡亲人的深切念想。1918 11 23 日,他的祖母冯顺娣因病去世,这个了不起的徽州女人23 岁守寡,含辛茹苦养育唯一的儿子,好不容易盼到去国7 年的儿子学成归来,盼到他把可心的儿媳江冬秀娶进家门,却在即将抱孙的时候撒手人寰了,年仅46 岁。来不及报答慈母深恩的胡适痛不欲生,带着怀胎六月的妻子江冬秀回家奔丧,过后,江冬秀便留下来待产。来年3 月,祖望在上庄呱呱落地时,胡适特地给儿子取名祖望,又叫思祖。为这,胡适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袒露心迹:“先母盼抱孙甚切,而我的长儿生时,她已不及见了,故长儿取名祖望,即是纪念她。”

胡祖望出生时,一向以“无后主义”自许,标榜“无后为大,著书为佳”的胡适,挡不住初为人父的激动和欣喜,写下一首诗《我的儿子》,宣布“无后主义的招牌于今挂不起来了”。祖望从小聪明可人,胡适丝毫不掩饰对他的钟爱,他但凡有一点聪明的表现,胡适都会写在日记和家书里,甚至一反低调的常态,在友人面前夸耀,以至于1924 7 8 日,胡近仁给胡适写信,把祖望的聪慧上升到了遗传基因学的高度。思祖读书很聪明,这本是“优生学”上自然的结果。胡近仁这句话明白着是龙生龙,凤生凤,老子英雄儿好汉观念的另一种表达。想想看,饶是胡适,也架不住人这样夸自己儿子吧,即使他嘴上不好应承,心里面说不定有多舒服呢。

显然,胡适骨子里多少也有望子成龙的传统心思的,但是他一年到头忙于当大文人、大哲学家、大社会活动家以及各类人的好朋友,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太多的时候,他只是在书信里承担一个父亲的责任,表达对儿子的关爱。胡祖望10 岁时,即被送到苏州上小学。胡适在一封封书信里,苦口婆心对祖望进行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训练,这些书信简直可以成为现成的育儿教科书。他教育祖望:你不是笨人,功课应该做得好。但你要知道世上比你聪明的人多的很。你若不用功,成绩一定落后。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胡祖望去世后,妻子曾淑昭写给胡毓凯的信

而对于祖望来说,他最难忘的是父亲一直在信中灌输的徽州家教,父亲那一句“你是徽州人,要记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的叮嘱,他到老都不能忘记。可以说,这句话在胡祖望的耳畔响了一辈子,到后来,祖望越发体悟了父亲这句带着拳拳爱意的叮咛的特殊含义。蒋介石败退大陆后,胡适寓居美国,与远在泰国的祖望只能保持有限的通信联系,那些年,祖望隔着重洋,不止一次听到父亲语重心长重复这句话:“你在一个新地方,打开一个新事业,需要自己特别谨慎小心,我们徽州有句古话‘徽州朝泰,自家保重。’你在曼谷,水土不惯,人事不熟,更要记得这句徽州话,‘保重’不但是身体健康,当然包括立身做人……”胡祖望心里明白,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这句徽州俗语其实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他在晚年谈话录中那段绘声绘色的描述可以说是情景再现:“从前出远门,送行的人要早上请他吃饭,吃饭以后,大家送他出村。到了桥头,远行的人向送行的人道谢作揖后,就上轿子。大家都说‘徽州朝奉,自己保重’。我自己现在也晓得‘自己保重’了”。胡适三次离家远行,村口的杨林桥,是他进出上庄的必经之地,他书中描述的场景无疑于他的亲历,不难猜想,彼时与亲人依依惜别的情形在他心里有多么难忘。

尽管,胡祖望最终没能在学业上成为优等生,取得引人注目的事业成就,但是他明显得到了胡适做人的真传。他在长期独处,没有父母管束的环境里,依然能够保持良善的本性,而没有学坏,走上邪路,这应该是胡适最感欣慰的。多少年之后,胡祖望在台湾接受记者访问时说:父亲忙于公众之事,照顾朋友,提携后进,没有太多时间给家人,在我的记忆中,平时连与父亲聊天谈话的机会都十分难得。但父亲仍是我的偶像。可见胡祖望对父亲不是一般的尊重和孝顺。

不过,胡祖望顶着胡适儿子这个名头,一路走来压力山大,确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可否认,胡祖望一生安静平淡,没有耀眼光芒来衬托他胡适之子的这个身份,然而,他的人生并不平庸。抗战时期,胡祖望先考入西南联大机械系学习两年,然后考进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系深造,成为了父亲的校友。后来他曾担任台湾“驻美经济机构”代表,中美建交后,台湾驻美的“官方机构”被撤除,胡祖望就在美国与朋友合股经营一家工商服务公司,最终成为一名富商。

应该来说,胡祖望一生活在他自己的小确幸里,平淡却安稳。他于1949 10 1 日在曼谷结婚,妻子曾淑昭毕业于金陵女子学校。他们的独子胡复早年步胡适、胡祖望后尘,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祖孙三代校友,堪称一段佳话。胡复后任美国劳工部争议司司长,被誉为美国华人中的一颗耀眼的星。胡祖望全家自1960 年移居美国,一直平静地生活在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的一栋花园别墅里。人到暮年,故土情深,胡祖望至死未能回过家乡,这或许是他最难释怀的遗憾了。

胡毓凯(左二)与儿子胡善航(右二)等

02

胡适自己一生乡音不改,乡俗不变,也总希望儿孙跟他一样。

胡祖望从小耳濡目染,父亲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显然已经移植到他的身上。

在祖望的印象里,他们家一直就像一个徽州小社会,一年到头家乡人来往不断,有短暂逗留,有长期居住,父母用家乡话与他们谈论着家乡各种事体,家里乡音弥漫。尤其是父亲,他对家乡的关切,胡祖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后来,老家那些常被父亲提起的亲友,他从没见过面,都能记住他们的名字。

令祖望愧疚的是,唯一的儿子胡复全然没有家乡的概念,他在美国出生长大,养成与家人格格不入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使胡适遗憾莫名。那年胡适从美国回到台湾,第一次见到胡复,发现小孙子不会说国语,更不通老家徽州话,立马愁急起来,碎碎念地唠叨儿子胡祖望和媳妇曾淑昭,要他们无论如何把孩子调教过来。祖望更为痛心的是,老天没有给父亲太多时间享受天伦之乐,让他有机会亲自教育心爱的孙子,把“你是徽州人,要记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这句乡音灌输到孙子的脑海里,在他的心灵上刻上永难磨灭的家乡烙印。

父母相继离世后,祖望常常怀想起他们至死都放不下的家乡,父亲对故土的执着牵念很自然变成了他的心中念想。音讯隔绝几十年之后,当上世纪80 年代的某一天,祖望突然接到家乡亲人的来信时,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那是胡适大哥的孙子胡毓凯写来的,胡祖望立马复信,给予亲人热烈的回应:信写得很好,证明你当时上初中时候,绩溪的学校仍办得不错。今天海峡两岸的初中毕业生恐怕少有能写出这样的一封信的。

从那以后,祖望便与毓凯等家人通讯往来密切,胡毓凯的来信再次唤醒了祖望埋藏心底多年的亲情记忆。抗战期间,胡适在美国担任大使,祖望与母亲江冬秀、弟弟胡思杜三人在上海避难,住在胡适大哥长女惠平家中,毓凯的父亲思齐当时也在惠平家里,他们相聚甚欢。思齐虽然有点聋哑的生理缺陷,但心灵手巧,经常带祖望两兄弟玩耍,还变着花样为江冬秀母子三人做喜欢吃的一品锅、搨果和水馅包等各种家乡美食。这段经历祖望印象深刻,一想起来,心里就感觉暖暖的。祖望的性情如同胡适,他顾念这份亲情,见不得毓凯家庭受穷,时不时寄些美元接济他们,每逢中秋、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他都不忘寄些钱来。

胡祖望从小浸润在原汁原味的徽州人家生活氛围里,他的饮食习惯甚至与胡适毫无二致,胡适的心头喜也成了他的舌尖美味。

自从祖望与上庄的亲人开始邮件往来,每年春天采茶季节,胡适大哥的孙子胡毓凯都要给他寄去上庄茗茶金山时雨,还有笋干等家乡特产。胡适大哥的外孙程法德,住在杭州,也定期给祖望邮寄西湖龙井。祖望丝毫不掩饰对带着家乡泥土芬芳的上庄特产的偏爱,回回都对金山时雨赞不绝口,总说毓凯寄去的茶叶比龙井好,有过之,无不及。他写信告诉毓凯:“你婶婶(指妻子曾淑昭)对你寄来的笋干十分喜爱,平常不太舍得吃。”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胡适在美国留学和当大使的时候,为了他爱极的这一口,母亲冯顺娣和妻子江冬秀便不远万里给他邮寄。同样的口味,同样的乡愁,同样的亲情,所不同的是重洋相隔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

然而,胡毓凯最希望看到的是胡适唯一留下的子嗣回归故乡,认亲祭祖的场面。1988 年,毓凯写信邀请祖望一家回来看看,并寄去了祖坟以及胡适故居的一些照片。那时祖望不到70 岁,他不无心动,做了回来的种种打算,岂料不久出现动荡局势,回国之事因此受到阻碍,只好作罢了。再后来,随着年事渐高,他染病在身,无法再做长途旅行,便只能放弃回家乡的念头。2003 8 7 日,毓凯接到祖望一封让人看了流泪的回信:“年纪大了,行走不便。我想此生大约回不了家乡了,只有来生再谈了。中文不好,外文也不好,不知哪一种文字才好用。”信中流露出来的心绪无不悲戚怅惘。

胡祖望给毓凯的信

在漫长的异国岁月里,祖望的心灵冷暖自知,无根漂泊一脚踏空的凄惶愁苦常常令他难以自拔。因而,每当有家乡人前去拜访,他都喜不自禁。

那一年,胡适家的邻居胡敏背着毓凯托他携带的笋干前去华盛顿造访祖望,他是在美国读书的留学生,利用假期回了一趟家。祖望一听,是从上庄来的,又是隔壁邻舍,简直有点欢天喜地,忙不迭地指挥妻子曾淑昭张罗饭菜,招待胡敏。他不停地向胡敏发问,打听家乡的各种情况,凡他知道名字的人,他都一一问到,那兴奋的样子简直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最让胡祖望喜出望外的是一位血亲的突然来访。那是1995 年,惠平(前面提到的胡适大哥长女)的孙子程竹茹去美国商务考察,到了华盛顿,程竹茹特地请假去看望祖望。祖望接到程竹茹的电话,惊喜莫名,开了两个多小时车去接竹茹过来吃饭。面对竹茹这个晚辈,他情不自禁,把心里的苦楚都倒了出来:上庄是我父亲的故乡,也是我的根,我在美国漂了大半辈子,没有加入美国籍,这里并不是我的家国。我这一生注定是个无家可归的人。

其实程竹茹早就了解祖望的心思,在此之前,他的爷爷程治平与祖望不时有通信,祖望喊程治平姐夫。在写给姐夫的信中,祖望不胜悲叹:“一家两代四口,现仅剩弟一人存。”这悲叹与当年胡适刚到美国留学,给二哥写信发出的“羁人游子,百不称意时,当念茫茫天涯中还有一个家在。”感叹何其相似,只是那时的胡适纯粹不过是抒发想家的心情,而祖望的悲声里岂是一个乡愁可以了得。

竹茹离开时,祖望留恋不舍,他反复问道:“竹茹啊,什么时候再来呐?”他虽然面带笑容,眼里却泪水隐隐。竹茹焉能感知不到,他的泪眼里包含的何止是对一个亲人的惜别哪!

胡祖望越到最后,对父亲胡适晚年那份无处排解的乡愁和难以言表的凄苦,越是刻骨铭心感同身受。那些年,每到新年元旦,中国驻美大使馆都要给他寄去函帖,邀请他参加新年团拜会,对于祖望而言,这何尝不是一个与祖国同胞欢聚的机会,他珍惜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每一次邀请,自己去不了的时候,都会让妻子曾淑昭代表他出席。

胡复(左)与曾淑昭医生的合影

03

最终,胡祖望完成了一件了却自己心头挂念的事,他通过捐赠,使胡适生前穿的服饰回到了故乡,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胡适叶落归根的心愿。

这事得从胡适故居对外开放说起。1987 年,绩溪县委、县政府拿出资金,从上庄村民手中赎回胡适家老宅,进行修缮之后,挂牌“胡适故居”对外旅游开放。次年一位名叫舒春芳旅台绩溪人回乡探亲,参观了胡适故居,回到台湾后便在报纸上发表了胡适故居的见闻,在旅台绩溪同乡中引起不小的反响。胡祖望得知此消息后,尤感欣慰,于是,郑重委托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同乡胡祖亮履行这次捐赠,将父亲和母亲一些衣物送回家乡,供胡适故居陈列展出。

这位胡祖亮实为绩溪胡家村人,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收回祖国时去了台湾,与胡适有师生之谊,胡适和江冬秀都将同乡同姓的他视同家人,胡祖望远在美国,胡适和江冬秀家里有事,都委托胡祖亮跑腿办理。胡适和江冬秀去世时,胡祖亮忙前忙后,全程参与料理他们的后事。胡祖望对胡祖亮极其信任,在一同清理完父母遗物后,大部分送往台湾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陈列,其余的都存放在胡祖亮家中,他拜托胡祖亮挑选出具有纪念意义的衣服、书籍、照片等物品,寄回上庄。

1997 年,胡祖亮在其堂兄、绩溪县原政协副主席胡祖禹协助下,完成了胡祖望的心愿,向胡适故居捐赠了十件遗物,其中包括胡适一件黑色长褂,一件青色短袖丝绸睡袍,一全套黑色西装,一件乳白色府绸条纹衬衫。另有江冬秀的若干衣物,包括胡适赠送她的一件生日礼物,一条绣着一个大写英文字母H 的白色丝绸围巾。胡适和江冬秀的原版照片也捐了一些。

胡祖望捐赠的这些衣服,都是胡适生前常穿的,它们带着胡适的气息回到上庄,某种意义上,既圆了胡适归乡之梦,也寄托了祖望的拳拳乡思。

2005 3 12 日,祖望在华盛顿一家医院里病逝,差四天整86 岁,他是胡适家族几代人中最长寿的一位。最后的日子,祖望仍然牵念着老家,再三叮嘱妻子:一定要给毓凯贤侄写封信,告诉他,家中祖坟、祭祖和房子全权委托他了,我们已年老,实在无法回乡探亲了。祖望去世后,曾淑昭写信给毓凯,转达了祖望的遗愿。她告知毓凯:“我将他的骨灰带到台湾,安葬在他父母旁边,让他一家三口团圆在一起,永叙天伦。”

胡祖望生前曾经表示,死后葬在父母身边,与弟弟为伴。他早在台北胡适公园父母坟墓旁边为弟弟思杜树立了一块约四平方尺的小石碑,上刻:“亡弟胡思杜纪念碑。胞兄祖望泐石。”这一家四人生未能团聚,终归在九泉之下团圆了。

(组稿、编辑:胡迟。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品展读——

《绿潮》特别推荐|胡跃华:杨林桥的故事

《绿潮》特别推荐|胡跃华:两代徽州文人的隔世情缘

《绿潮》第46期:胡跃华|胡适:魂兮归来

《绿潮》第14期|重新认识胡跃华

《绿潮》第203期 | 胡跃华:一品锅的故事

《绿潮》第192期|胡跃华:上庄造房记

《绿潮》特别推荐|胡跃华:“吃食傅”

《绿潮》第168期:胡跃华|胡适,魂兮归来

《绿潮》第160期|胡跃华:叙伦堂往事

《绿潮》第156期|胡跃华:知足,就是福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关于“同步”

年终盘点:2020纸媒发表一览

年终盘点:2019我最满意的作品

年终盘点:2019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在这一千八百多个日子里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我们,这一年

致读者

新春致同步

“同步悦读”首届全国文学大赛评选结果

特别关注——《军绿》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菁菁校园》面向全国征稿

作者简介

胡跃华

资深媒体人,著有文集《上庄的女儿》。

《绿潮》投稿指南

《绿潮》栏目由绿色文学社主编,与《同步悦读》合作推出。绿色文学社由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郭因先生发起并创建,现任社长为马丽春。《绿潮》将以郭因先生的发刊词(见《绿潮》第一期)“凡是有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身和谐的现象与问题,凡是有关人类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美化的现象与问题,都将为我们的笔墨所触及”为办刊理念。

《绿潮》编辑:马丽春、胡迟、王金萍、戴旭东、乐华丽。顾问:春桃、苏北。

《绿潮》投稿信箱:

qcqc4574@163.com

篇幅3000 字以内为宜,杜绝错别字,未在任何平台推过,来稿文责自负。投稿格式:作品+ 个人简介+ 个人照片+ 文章配图。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20176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需授权,有关配图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公众号联系

倡导全民阅读 打造书香中国

不厚名家 不薄新人

投稿邮箱

tbyd2016@163.com

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