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时代印痕——中国现当代版画精品展作品欣赏

部 分 作 品 欣 赏

(一)烽火刀痕(20世纪30年代—1949)

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版画创作的序幕。新兴木刻运动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自诞生之日起就积极介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被认为是战斗的版画、革命的艺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木刻版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较容易与现实斗争结合,形成了新兴木刻版画的创作高峰并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像彦涵的《慰问》,李桦的《怒吼吧中国》,力群的《延安鲁艺校景》、《丰衣足食图》等都是极其重要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艺术家从对欧洲版画技法的学习逐渐转向对年画、剪纸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借鉴吸收,画面处理采用了大众容易理解的线条造型,平面的构图、质朴的刀法,使作品表现出稚拙的生动,努力创造了版画艺术的民族风格。

何白涛《村道上》15.4cm×19.6cm 1934年

力群《伐木》 13.5cm×20.5cm 1940年

力群《延安鲁艺校景》 19cm×13cm 1941年

汪刃锋《抢水》 18.5cm×22cm 1942年

(二)诗意画卷(1949—1978)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版画艺术的新篇章,用艺术的方式宣传、塑造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形象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职责。因此,描绘人民劳动和建设场景,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歌颂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成为版画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大多具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通俗易解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一片诗意的景象。在艺术风格上,集中地体现在当时各地方画派的不同面貌中,其中以李少言、牛文、李焕民等为代表的四川黑白版画,晁楣、张祯麒等为代表的黑龙江北大荒油印套色版画,吴俊发、黄丕谟等为代表的江苏水印版画成为推动这一时期版画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黄永玉《阿诗玛》 18cm×28cm 1956年

牛文《东方红太阳升》32.5 cm×30.5cm 1959年

李焕民《初踏黄金路》55 cm×50cm 1963年

蒲国昌《我的一家》38 cm×57cm 1963年

曾照歆《巡逻》 103cm×47cm 1973年

(三)繁荣之旅(1978—2000)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文艺的春天,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全国版画创作呈现出“多版种”“多群体”“多风格”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各地版画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各种类型的版画展览激增。老一辈版画家更加自如地展现了个性风格,中青年画家广泛吸收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在版画艺术语言上积极探索,突破以往版画的视觉方式与图式结构,使中国版画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大版画流派之外,云南、贵州的版画创作异军突起,在西方艺术新潮的冲击与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滋养下大放异彩,云南的李忠翔、万强麟、陈琦,贵州的董克俊、蒲国昌、吴家华等成为这一时期云贵版画的主将。

董克俊《春返苗山》62 cm×51cm 1979年

陈琦 万强麟《兰嘎西贺之思念》(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兰嘎西贺”插图之三)37 cm×40.5cm 1980年

徐匡《高原的阳光》80 cm×52cm 1984年

晁楣《路漫漫》 51cm×71cm 1987年

王华祥《贵州人之二》38 cm×29cm 1988年

(四)多元共生(2000—至今)

进入新世纪,表达中国精神与彰显个性语言成为当代中国版画艺术的追求。当代版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与精神的追求,他们以丰富的艺术语言,使版画创作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面貌。与此同时,中国版画大展、上海国际版画展、中国青年版画展、上海当代学院版画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等众多版画艺术大展,在发现推出更多青年艺术家的同时,也为版画艺术的繁荣发展搭建了平台。纵观中国现当代版画发展,在一代代版画家的实践与探索中,中国现当代版画从学习西方技法,到向民族化艺术风格的探索,发展到今天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美术最具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琼德《甲骨文-0701》 180cm×180cm 2007年

陈超《紫金山的早晨》 133cm×85.7cm2012年

谌宏微《我家我祖/2》(丝网版)59 cm×64.5cm 2014年

其加达瓦《对眸》80 cm×80cm 2017年

王建山《绽放的高原》 110cm×166cm2019年

朱世伟《远方》86 cm×130cm 2019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