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电磁学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南宋,早在唐朝就出现了电经,从存世最古老星图说起

原标题:电磁学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南宋,早在唐朝就出现了电经,从存世最古老星图说起

提及《九阴真经》,几乎无人不知。

但若提及《九阴真经》的作者,可能许多人就答不上来了。在大伙儿的印象中,黄药师的名气都比黄裳要响亮得多。

可金庸书中的黄药师就是黄裳啊!只是黄裳从来都不叫黄药师。

《九阴真经》引用的内容主要出自黄裳主持刻印的 《万寿道藏》。

南宋梁克家在《淳熙三山志》一书中提及《政和万寿道藏》:

“政和四年(1114年),黄尚书裳,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总五百四十函,赐今名,以镂板进于京。”

不过,这个黄裳是北宋福建南平人,南宋时期也有一个同名同姓的黄裳。

南宋黄裳(1146-1194年,一说卒于1190年),字文叔,号兼山,四川隆庆府普城人(今广元市剑阁县),南宋制图学家。黄裳曾辅佐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先后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侍讲、礼部尚书等职。

黄裳精通天文、地理和制图,绘成《苏州石刻天文图》和《苏州石刻地理图》两幅图,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天文图》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绘制而成,是黄裳教授嘉王赵扩使用的八幅教学挂图之一。黄裳运用多年学习研究天文学和星占学知识,结合自己反复观测星象的实践经验绘制而成的这幅图,全图共绘恒星1440颗。而宋景年观测的恒星仅为1322颗。

《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时间最早、准确度较高的星图,对研究古代恒星和论证现代恒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史料。

1247年,《天文图》和《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由苏州著名石刻师王致远刻在石碑上而得以流传至今(其余5幅教学图已失传)。《天文图》碑现存江苏省苏州市孔庙碑刻陈列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照天文图,其中的天球北极和地球北极、天球赤道和地球赤道都可以很容易确定。天文图上的黄道看起来“歪向一边”,是因为黄道和天球赤道之间互相倾斜,所以在投影到天文图上时,就会变成偏移到一侧的样子。

黄道是太阳所处之方位。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每年绕行一圈。故太阳在天空上相对于其他背景恒星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

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轴彼此有23.5度的倾斜,所以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天球赤道和与地球公转相关的黄道也是互相倾斜。

看看西人理解的黄道带是什么?

据说是1410年的黄道带人(Zodiac Man or homo signorum)插图,这幅图显示出古时的十二星座与人体各部分之间维持联结的关系

把苏州天文石刻图与今日的星座盘相比较,感觉怎么样?

原来,早在800年前,华夏古人就在玩这种高大上的时髦科技了。

黄裳撰写的《天文图说》曾被译成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出版。

那么,黄裳的《天文图》是不是就是后来发现的《浑天一统星象全图》呢?

2002年7月6日,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陈凯歌先生应邀去韩国参加一场研讨会,期间日本津山乡土博物馆的馆长西山雄峰拿出一个很模糊的照片向他询问有关苏州木刻天文图。然而,当时的陈凯歌对此知之甚少。

后来,经过国内专家的考证,终于确认《浑天一统星象全图》为“苏州道光木刻天文图”,即苏州南宋淳裙石刻天文图的木刻重刊改制版本,全图由八个条幅组成,高1.25米,长2.195米。

《浑天一统星象全图》的图和文字主要依据苏州石刻天文图,星图部分的主要区别是将苏图旋转了180度,取消了黄道圈、增加了夏至圈与冬至圈。

而文字部分与苏州石刻天文图基本相同,如松涛版仅在结尾加了一句话:“此图释天之名义祥考备载,今后之览者,共赏鉴焉。”

后来,陈凯歌等人根据美国芝加哥艺术馆(https://www.artic.edu)所珍藏的原件照片复制出了一幅“浑天一统星象全图”,但是只刻了一个木板,由于多年无人问津,所以并未保留拓片。

所以,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中国作品、中国典籍,确凿无疑。

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偏偏有人总是胳膊肘向外拐,要把自己家里的东西说成是从西边来的。

迄今为止,《浑天一统星象全图》已发现三个版本,均为清道光年间作品,根据最左一副中的署名及时间分别为:

  • 道光二年(1822年)云游散人版;
  • 道光六年(1826年)暮春的松涛版,道光六年
  • 道光六年(1826年)孟夏的钱泳版。

奇怪的是,上述三个版本均为民间非天文学者仿制,并非出自清代官方。

这也是陈凯歌困惑不解的地方:

1)好好的一幅天文图,为何要把它分成八块木板刻制?

2)后记作者云游散人、松涛、钱泳都不是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去搞几个新板天文图?云游散人的版本韵入了许多西方天文观(就差再增加一个某某传教士口述、某某中国人执笔了,就与坤图一样),而比它晚4年的松涛版本与苏州石刻天文图增加了20个字。

3)松涛、钱泳是同年的二个版本(1826年春天、夏天),钱泳无锡人晚年定居常熟,是《履园史话》一书作者。松涛是号,真名又是谁呢?云游散人又是谁?

八国联军侵华时,由于小日子与中国一衣带水,有通晓汉语的便利,所以当时被分配了一个任务,——太常寺主要由日军负责洗劫。

所谓太常寺,便是古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是唐代九寺、明代五寺之一。

当然,领取这个任务后,一旦后面研究有所突破,有些东西是要拿出来共享的,——这个共享自然也包含音乐乐理方面。

小日子很聪明,准备有样学样,来个复制、黏贴,在岛上也弄个太常寺出来。于是,他们在打劫前先行拍照、详细记录,洗劫完毕后按照照片和记录,重现了太常寺的布局。

小日子的天文阁,黄色圈中便是复制的南宋黄裳的《浑天一统星象全图》

《浑天一统星象全图》中的天星图,共有1440颗恒星。这1440颗恒星的天星图与世界地形图是配套的,《坤图》中出现的许多地名(包括国外的地名),早在该图中便已出现,——倘若坤图是利玛窦从西方带来的,那么,西方为什么不以自己的方式来命名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而要使用中国宋朝的命名???

即便是造纸术传入了西方,但从古腾堡耶经印刷后的几百年间,西人的造纸术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由于其造纸术实在太差,便只得退而求其次,有样学样,弄出了木刻版。

日本大阪市立科学馆藏品,该馆还曾发表过《浑天一统星象全图》的论文

大阪市立科学馆

中国嘉德的拍品

浑天一统星象全图目前所见绝大多数皆为蓝色拓印本,各时代的绝版孤本主要集中在京都中京区佛教实相院(Jissoin Temple,地址:京都中京区高倉通),寺院主持出身于日本王族。

此外,还有日本金光图书馆( Konko Library,地址:岡山県浅口市金光町大谷320)、日本津山城市博物馆,花旗国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馆( Adler Planetarium and Astronomical Museum )、花旗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国内经过多年寻寻觅觅,著名天文史学家薮内清先生收藏八幅,山东戴玉山先生藏有一幅,威海也发现了一幅。

目前能找到的最清晰的版本:Daniel Crouch Rare Books 丹尼尔·克劳奇罕见的书

另一版本

其他版本部分细节

身为宋孝宗年间“己丑科、进士第一”,黄裳博学多才,他在《浑天一统星象全图》中采用了张衡的浑天说。

其序言云:

“太极未判,天地人三才函于其中,谓之混沌,言天地人浑然而未分也。

太极既判,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兼清带浊者为人。

轻清者气也,重浊者形也,形气合者,人也。

故凡气之发见于天者,皆太极中自然之理。

运而为日月,分而为五星,列而为二十八舍,会而为斗极,莫不皆有常理与人道相应,可以理而知也。”

序言之后,黄裳对全图所列之1440颗星,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

故云:今略举其梗概,列之于下。

天体、地体、两极、日体、月体,如下所示:

经星、玮星、天汉、十二辰、十二次、十二分野,如下所示:

九天、三际、星变、客星、天地形

从上述天文理论出发,黄裳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形成之理。但他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天文,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到了电磁学。

西方宣称,1544年5月24日出生的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才是电磁学第一人。威廉·吉尔伯特出生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的科尔切斯特镇,据说他在剑桥的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接受教育,在那里他获得了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

这个时候,拉丁文都没出现,英语文字也没有,就有神奇的大学,还有硕士、博士学位了,真是够扯淡的。此外,吉尔伯特是个姓氏,这时的英国贵族和王室全都没有姓氏,不知吉尔伯特这个姓怎么冒出来的?

后来,吉尔伯特在伦敦开办了一家医疗机构,后来成为皇家医师学院的院长。

吉尔伯特所谓的成就是一部六卷本的著作《在磁铁上》,又名《论磁》(De Magnete),详细地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磁现象和电现象,该书出版于1600年,据说,与莎士比亚在伦敦写《哈姆雷特》是同一年。

西方为了纪念他,把磁通势的计量标准量命名为“吉伯”,简写为Gi。

现在,通过前期的西史辨伪,已经知道莎士比亚是个文盲,英国最早的一本词典是1755年《约翰逊词典》,而这本词典计有4万个单词,是根据传入欧洲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又来源于正字通,此前发文专门阐述过这些问题,此处不再赘述)一对一翻译,编撰形成的。《康熙字典》有4万个单词,对译造词的《约翰逊词典》也恰好有4万个单词。

而英语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言体系,可以承载深奥的科学知识,是在19世纪来华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编撰出版《华英字典》之后。

《华英字典》(又译为《中国语文字典》)的编纂始于1808年。

1815年,《华英字典》出版第一卷,书名是《字典》,这是马礼逊根据嘉庆十二年刊刻的《艺文备览》英译的,汉英对照。

1819年,第二卷第一部出版,书名是《五车韵府》。

1820年,第二卷第二部出版,附录中特别列出了中文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古文6大类书写方法。

1822年,第三卷出版,书名为《英中字典》,内容包括单字、词汇、成语和句型的中英对照,例句都有中文译文。

整部《华英字典》于1823年出齐,共有六巨册,合计4595页。

看,比1755年那个只有4万个单词的《约翰逊词典》如何?厚了不知多少倍吧?

能够承载深奥科学知识的书面语言工具都没有,就把一个不务正业的医生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包装成了电磁学之父,就跟传教士医士玛高温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神奇地撰写出一本精深的物理学著作《博物通书》、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马礼逊传教士的女婿)只会粤语却能编写出中文《博物通编》(举人以上的水准)一个样。

故事都是一个版本,频繁使用。

有兴趣的可以进下列传送门:

清朝神书《博物通编》:戳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泡泡,连累了伽利略,还暴露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华夏的老底,这让人情何以堪?

彼时,希腊语都没有,是的,没有,这个希腊语“琥珀”是如何诞生的?

不仅如此, 汉代王充(27-107年)在《论衡•乱龙篇》中记载:“顿牟缀芥(草屑),磁石引针。”其中的顿牟就是琥珀(也有人认为是玳瑁),就是说利用琥珀能吸引细小的草棒。

吉尔伯特,恰好也用琥珀,巧不巧?

西方说吉尔伯特是第一个提出“电”这个词的人,沈括都比他早了好几百年好吗?更何况下面这幅唐朝的《敦煌星经》。

《敦煌星图》(甲本)是迄今为止存留的最古老的星图,大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705-710年)。此卷绘十二时角星图各一幅,北极区星图一幅,展示了从中国可见的整个北天星空,标注了约1339颗星星的位置,另有云气图二十五幅,附占文,星图后还画有一电神。

此卷子前为《气象杂占》,后为《解梦及电经一卷》,星图居中。绘制者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了甘、石、巫三家星官。《敦煌星图》的注释中有「臣淳风言」的字样,说明李淳风曾参与制作。

敦煌藏经洞共出土了两幅古代星图。

这幅《敦煌星图》被斯坦因盗走。1907年,被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带走了星图及逾七千份手稿,送交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另一副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经纬度是中国发明的,经纬仪也是华夏首创,吉尔伯特的经纬仪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为了避免被人质疑,《论磁》(De Magnete)一书只能说成是用拉丁文写的。但问题是,英国人不说自己的语言,都学拉丁文来写作吗?

而且,拉丁文是根据中国南方汉语发音、由来华传教士创造的,利玛窦于1601年才进北京,这成熟的拉丁文就提前出生了???

在后世版本的《论磁》(De Magnete)一书中,尤其是英文版本中,内容大量增加,记录了磁石的吸引与推斥;磁针指向南北等性质;烧热的磁铁磁性消失;用铁片遮住磁石,磁性将减弱。书中说吉尔伯特研究了磁针与球形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发现磁针在球形磁体上的指向和磁针在地面上不同位置的指向相仿,还发现了球形磁体的极,并断定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提出了“磁轴”、“磁子午线”等概念……

奥地利科学哲学家埃德加·齐尔塞尔(Edgar Zilsel,1910-2003) 经过长期研究后特别指出:

吉尔伯特沿用了形式、质料、潜能等概念解释电效应与磁效应的来源。

他的自然哲学充满了活力论色彩,将磁石解释为“有灵的石头”,是“有灵的地球母亲的一部分和挚爱的子嗣”;

《论磁》全书中仅有两处采用了机械论(力学)解释。

他所做的实验大多是定性的,只对少数的几个实验进行了量化分析……

从这些角度看,吉尔伯特的磁学理论与近代科学的基本格调格格不入。

并且,齐尔塞尔还进一步表示,《论磁》并不是一本典型的理论著作,它的绝大多数问题来自实际的生产实践活动,更接近一部技术著作而非科学著作。全书仅有40%的篇幅解释物理实验,余下10%涉及采矿、冶炼和铁器铸造,25%用来讨论航海仪器和航海问题。

“吉尔伯特对当时的冶金业非常熟悉,在《论磁》中,他多次提到了阿格里科拉(George Agricola)的《论矿冶》(De ReMetallica),并修改了其中的很多错误说法。吉尔伯特在书中如实记录下了不少当时英格兰矿产业的情况。他精通金属锻造技术,在一处实验中详述了如何打造实验所用的工具,有些实验甚至直接照抄了当时铸铁业的操作过程。这些证据都表明,吉尔伯特常常混迹于生产场所,深知其中的细节和工艺,并将工匠们所熟悉的利用实验、反复试错的方法引入科学研究。

(一个医生,不务正业,常年混迹于矿场,诊所不开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病不看了?)

航海实践是吉尔伯特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思想来源。他对当时欧洲各国航海家带回的航海报告格外关注,尤其注意在不同地区测量到的磁偏角数据。他还尝试利用磁针偏角的大小解决经度问题。在某些方面,吉尔伯特对航海业的兴趣有时甚至超越了对磁本身的兴趣,在《论磁》中讨论了不少于主题无关的航海细节,还给出一份明亮的恒星名单,附上了每颗星赤经和高度的具体数值,以供海员们使用。”

(有意思的是,这份恒星名单,以及所附的每颗星赤经和高度的具体数值,恰恰是来自于南宋黄裳的《浑天一统星象全图》)

齐尔塞尔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揭示出吉尔伯特在《论磁》中大量借鉴、甚至剽窃了罗伯特·诺曼(Robert Norman)的工作。诺曼早年是一名海员,退休后开始制作罗盘,1581年出版了《新吸引》(The Newe Attractive)一书。诺曼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不少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包括磁偏角的发现、倾角计的制作以及磁力重量大小的测量等,这些成果和方法均被吉尔伯特不加修改地照单全收。

(详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王哲然《是学者还是工匠塑造了近代科学?》)

吉尔伯特《论磁》大量剽窃罗伯特·诺曼(Robert Norman)1581年出版的《新吸引》(The Newe Attractive)一书,搞笑的是,《新吸引》(The Newe Attractive)只有英文版存世,所谓的拉丁文版只有一个书名……

英国人罗伯特诺曼(Robert Norman)发现一根磁针用绳子在半中间吊起来,跟水平形成一偏角,他将这称为磁偏角。

根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记载: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地磁偏角的记载。

《梦溪笔谈》还记载了人工磁针的制作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即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其中,浮法指南针比较稳定、实用,首先应用于航海事业。

而英国人罗伯特诺曼(Robert Norman)所说的方法正是来自于沈括的第四种“缕悬法”。

磁针技术上的进步使沈括第一个发现了地磁子午线和地理子午线的不一致(即磁偏角),而吉尔伯特大作中的“磁子午线”也是剽窃沈括的研究成果。

此前发文介绍《博物通书》时已经说过了电磁学起源于中国了,现在研究发现电磁学的实验物理研究可能更早,要从明朝推前到宋朝。

西方编撰的电磁学起源于西方的版本是:

吉尔伯特的电磁学第一人。

其后,1820年,发生了一件载入物理课本的事: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化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在做电学示范时,发现当金属导线接通电源并产生电流时,放置在导线侧面的罗盘指针发生了轻微摆动。

这一个轻微的摆动,直接促使了人们认识到:电流跟磁场是有说不清的关系的。后来另一个熟悉的人物出现了:安德烈·玛丽·安培。

安培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电流元之间电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也就是安培定律。

安培的假故事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阐述过了,详见:

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现:电磁学竟然起源于中国,一切从肄业假博士西医玛高温和《博物通书》说起

这里顺带提一下法拉第。

据说,法拉第在经过十多年的实验后,于1831年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成为了现代电厂电器系统发电部分的理论基石。

然而,研究发现,法拉第居然不太懂数学!!!

是的,他在数学方面是个菜鸡。

其论文介绍很多电磁学知识,但是,居然没有一个数学公式!!!一个都没有!

都19世纪了,论文中居然没有数学公式,如何证明所谓的定理?如何证明所谓的理论?

实际上,华夏在宋朝时就有诸多创新性研究,物理学高速发展,已经出现比较成熟的实验物理和电磁学理论,对很多物理学现象(如小孔成像、表面张力、浮力、热气流动力学、虹吸现象以及固体传声等)有了研究和应用。

关于虹吸现象、大气压力

虹吸的实质是因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而产生。

南宋末年俞琰在《席上腐谈》中记载:“予幼时有道人见教,则剧烧片纸纳空瓶,急覆于银盆水中,水皆涌入瓶,又依法放于壮夫腹上,挈之不坠。”

这就是对空气压力的认识,利用了压强的原理,当纸片在瓶子中燃烧时,瓶子中的空气因为纸的燃烧而减少;当纸片燃烧完,将瓶子放入盆中时,大气压会让水进入瓶中,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拔火罐的由来。

宋人不但对物理学知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认识,还将物理学知识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通过对物理学知识的研究,制造出了虹吸管和唧筒。

北宋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对唧筒的运用进行了记载。苏轼还对宋仁宗时期发明的筒井进行了记载,这些都是利用大气压力进行制造的。

关于小孔成像

沈括《梦溪笔谈》:“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

关于热气学

蔡卞利用热气学知识,将气球中灌入冷热空气。上元节在空中释放大量灯笼,并在灯笼之上印有各种喜庆祥瑞的字样。

关于光散射

蔡卞还对光的色散加以研究。当大雨过后天空出现彩虹,蔡卞就开始记录不同光圈的位置,以及彩虹发生的原因。

程大昌对光的色散也进行了研究和记载:“点缀于草木枝叶之末,日光入之,五色具足,闪烁不定,是乃日之光品着色于水,而非雨露有此五色也。”

关于浮力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一只制作的铁牛不慎坠入水中,就在人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名叫怀丙则的僧人出现了,他利用了水的浮力将这个铁牛打捞了出来。

关于磁力与指南应用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载了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

指南龟:将一块磁石放到用木头制作的龟的腹中,再在龟的腹下挖一个小孔,之后将其放在一个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是木龟就会转动,指向南边。

……

此外,沈括还对凹凸面镜成像、声学现象和物体导电现象进行了记载和实验,并将这些物理学发现率先应用到了生活中。

有学者研究认为,黄裳、沈括等宋朝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成功制作出了宋朝版本的伏打电池,设计了基于汉语思维和表述模式的安培定律、欧姆定律,还有基尔霍夫电路。因为经过对比研究,它们的原理都是基本相同的。

而意外地发现则是,现代绝大部分实验物理和电磁学的符号,西人绞尽脑汁时极有可能参考了甲骨文、金文的书写形态(传教士里面竟然有个家伙精通甲骨文),因为在某种条件下,许多符号可以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找到原型,在某些电路图或公式中,把字母拿掉,替换回甲骨文似乎也是成立的……

上述发现其实已经不是个案了,例子已越来越多,还在加紧研究,只是颇为耗时。要想锤死对手,就必须手握铁证。

三尺微命,无牙而啃。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始终相信必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届时,必焚香告祖,伏首长拜,泪满衣衫。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