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百件文物说青海丨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上)

(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这只舞蹈纹彩陶盆为泥质红陶,大口,口沿微敛,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绘有简单的线条纹。口沿彩绘分三组,都以圆点勾叶纹为中心,各组纹饰之间填以斜平行线纹。在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中间是主题纹饰——舞蹈纹。舞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舞者五人一组,共三组,每组之间以内向弧线纹和柳叶宽带纹相隔。舞者手挽着手,面部方向和臂部摆向一致,每个人头的一侧均有一斜道,似为发辫,双腿之间也有一反向斜道,舞者踏着整齐划一的舞步,举手投足间透出男性威猛阳刚之霸气。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

史前人类以连臂踏歌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原始宗教的神灵意识,是祈求人丁兴旺和谷物丰收的礼仪舞蹈。《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史前先民最初歌舞之由来。舞蹈纹最早出现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的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黎凡特地区,这一时期多为刻在石板或石盆上的雕刻。到了公元前3300年左右,中国西北地区出现了以人物舞蹈为主题的多人舞蹈纹图案,它们被绘制在彩陶盆上,目前共计发现了5件,分别是日本收藏1件、甘肃会宁头寨乡牛门洞村出土1件、甘肃武威磨嘴子遗址出土1件、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M348出土1件、青海同德宗日墓地M157出土1件。这五件舞蹈纹盆均产生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期,这一时期是马家窑文化迅速扩展的时期,许多原来从事狩猎经济的人开始走向了农业化的道路,主要食物来源从猎取动物转变为种植粟和黍等谷物,从而极大地节约了社会劳动,降低了生活成本。从此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社会组织和丰富精神生活。彩陶的繁荣与农业化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有着密切的关系,舞蹈纹盆的出现是人类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进而促使精神生活走向繁荣的体现。

这种连臂舞又叫列队舞、环形舞或圆圈舞,就世界范围而言,手挽手人群形象乃是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彩陶和岩画艺术中的一个常见主题。舞蹈纹彩陶盆的彩绘技法和总体构图,充分显示了远古人类在实践中所积累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标志着青海地区的原始彩陶艺术已经趋于成熟。

往期回顾

百件文物说青海丨 骨针:青海原始制衣技艺的见证

百件文物说青海丨青海的旧、中石器时代石器

百件文物说青海丨 华夏之花 —— 仰韶文化花卉叶瓣纹曲腹彩陶盆

本文原刊于青海日报.李积英《2022-8-19》10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