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王运发:黄梅戏的守望者

原标题:王运发:黄梅戏的守望者

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关注我们!

没有高大的体魄,更无华丽的着装,只有极具亲和力的微笑,他就是王运发,国家三级指挥,桐城黄梅戏剧团的退休职工。

7 31日,湘潭大学商学院赴安徽省桐城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黄梅剧团办公室对王运发指挥进行访谈,聆听他的戏曲人生,感悟黄梅戏曲魅力,探寻如今的黄梅戏生存发展之道。

心心一艺,其艺必工。

司鼓者,又称为鼓师,是戏曲表演的指挥,是舞台节奏的主导者。年轻时的王运发是一名鼓师,从戏曲剧本创作、排练到正式表演整个漫长过程,王运发需要全程跟进。在演奏的过程中,他通过对剧情的理解,准确处理各种节奏类型,对剧目中的起、承、转、合进行阶段性的扩展和烘托,使剧目的演出更具艺术感染力。几十年的司鼓表演,王运发不断精益求精,始终如一。虽然现在退休了,但剧团有大型节目编排和参赛时,处在返聘阶段的他仍会返回剧团协作表演。

(图为王运发受邀司鼓授课)

谈到 20142017年桐城黄梅戏剧团两次进京演出,王运发眼睛放光:“到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县级戏剧团几乎是没有的,受邀去演出,大家都很重视”。桐城黄梅戏剧团作为县级戏剧团,相比省级、国家级剧团存在体量小、人员少,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产出不容易。因此剧团成员们都很珍惜这宝贵的机会,努力将最完美的表演献给全国、全世界的观众,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演出取得良好反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岁聿云暮,星霜荏苒。在滚滚时代浪潮中,互联网发展正立潮头,作为地方传统戏曲的黄梅戏逐渐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双重裹挟下边缘化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和严峻考验,犹如夹缝中的花朵,在守真与开放、传统与现代的碰击中艰难生长。

对于黄梅戏发展存在的问题,王运发直言不讳: 比如人才流失、作品储备、剧目创新、市场变化、观众减少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是黄梅戏发展的重中之重。政府在舞台、设备、人员上的投入不够,黄梅戏剧团难以为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终究是水浅养不住鱼,王运发不禁摇头惋惜。人才是实现黄梅戏发展兴盛的根本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对于黄梅戏发展,钱财和人才,两者缺一不可。

(图为王运发接受采访)

行百里者半九十,行路难,多歧路! 但不可否认的是,黄梅戏通俗易懂、年轻,拥有在艺术中不断吸收、融合、创造的活力。同时,作为五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提倡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建设,黄梅戏从不缺少镜头和热度!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传承和发展黄梅戏乃至戏曲艺术,王运发留给年轻一辈两个词。一个是“坚持”,坚持到底,戏曲文化总会迎来它的春天。这个过程不是靠一个人或者一个戏班子在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只有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所有戏曲从业者勠力同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甘做“无名之辈”,才可以等到百花齐放的盎然局面。另一个是“自信”,由内而外散发,将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自豪展现、传递给更广大的群众,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难,只有一以贯之、一干到底,才能获得成功。

(图为王运发和实践团成员合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桐城作为黄梅戏之乡,要守住黄梅根基,发扬黄梅艺术。桐城人王运发老了,年轻时坚守在舞台一隅司鼓的他现在依旧有担当、有技艺、有坚守,岁月无情,情怀不灭。这一棒,交给谁?

作者:徐菲、张子滕

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官方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