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为什么说《昆虫记》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原标题:为什么说《昆虫记》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博雅经典名著精讲

文 | 唐佳宸

"一起读名著"系列丛书主编

音频来自博雅小学堂APP《名著精讲<昆虫记>

01

为了最初的梦想

我可以忍受……

1878年,54岁的法布尔完成了《昆虫记》第1册,在完成《昆虫记》第一册前,他的孩子刚刚去世,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的他自己也身患肺炎,濒临死亡,生活在塞里尼昂的乡亲们可能很难想象到,那个平时在自己的院子里蹦蹦跳跳,捕昆虫的老头,在19年前,他曾经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被达尔文称赞为“罕见的观察者”,而在十年前,他更是见过领导了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拿破仑三世,并且他还试图参与茜草染料工业赚钱。

听起来,法布尔好像很想发财?其实不是。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

当时的法国为了让学术研究不被有钱人牵着鼻子走,有一个奇妙的规定,就是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成为大学教授。所以我们的法布尔为了当教授,才会在34岁时,全心投入茜草染料的研究。

只可惜,10年后,就在茜草染料工业化快要搞定,工厂成立不久,德国率先完成了一种化学合成染料,法布尔通过赚钱当大学教授的梦想因而破灭。既然法布尔赚钱的本意就是要做研究,于是他干脆横下心来,当不了教授就自己搞研究嘛。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他也就把时间用在写书和观察动植物上。

法布尔穷其一生做科学研究,去观察昆虫,搞到自己穷得不行。他想喝口酒解渴,可是没钱,只好自制酸苹果汁解渴,看见街上的乞丐很可怜,想给个两法郎,可是口袋里却只有两个苏 (友情提醒:1法郎=20苏),要想买一本必需的书籍,就得节衣缩食。

但是, 浓厚的兴趣和倔强的性格使他并没有向贫穷低头,正像那些在变幻莫测冷酷无情的大自然中顽强生存的昆虫一样,他也在几十年的坚忍不拔中进行着自己的研究。

正在研究昆虫的法布尔

为什么法布尔这么热爱昆虫?可能这事儿得追溯到他15岁那年,在学校周围的雷·撒格尔的山丘上,他第一次看到神圣粪金龟 (就是屎壳郎) 努力推粪,他没有嫌弃地离开屎壳郎,而是为屎壳郎努力推粪,努力生存的情景而感动得热泪盈眶。

可以说 他做研究,不为求财,而是出于对于生命的热爱。

02

作家雨果+ 罗曼· 罗兰

文学家读了都说好

战胜艰难的体验,对于生命的热爱,都使法布尔具备了一个文学家的特质,也就难怪在他的科学描述中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和激情

当他与那些生动活泼的昆虫朝夕相处时,它们就成了他的家人和朋友;当他和那些趣味无穷的昆虫心心相通时,他也就成了它们当中的一分子。所以,当他在研究和描述他的昆虫们时,他的笔下就会充满了 生动的情趣。

他对一些科学家说:

“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

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

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则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

你们是强行将细胞和原生质置于化学反应剂之中,我是在各种本能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探究本能

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

这就使得《昆虫记》在对场景和故事的描写和对典型形象的刻画非常出色

法布尔故居

我们不妨看看他同时代的文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是怎么称赞法布尔的文笔的。

大文豪雨果读过《昆虫记》后,将法布尔尊为“昆虫的荷马”, 并情不自禁吟诵出“老虎般的狂怒和狮子似的吼叫,在这小小的天地中回响缭绕”,来形容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的好友、著名剧作家 罗斯丹评价法布尔“ 像哲学家一般地思,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写”;

罗曼·罗兰称他为“ 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语言的魔术大师”。

03

出色的观察力,执着地求真

你服不服?

读《昆虫记》,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一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 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于是,作为科学家的法布尔就在他文章中,毫不留情地解剖并纠正曾经广为流传的文学经典中的谬误。

比如拉·封单的寓言故事中,蝉是可耻的乞讨者,而蚂蚁是辛勤的劳动者,可法布尔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发现情况完全相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详情请听后面的音频哦~

法布尔这种惊人的观察力是从小培养的,6岁时,他曾顺着虫鸣声追查出树叶里的鸣虫是露螽,也在6岁的时候,发现了黑喉鸲的巢,取得巢中青蓝色的蛋,本来准备加餐的他最终经神父劝说,把鸟蛋归还原处。

谁敢偷我的蛋?

科学的求真的精神还使法布尔不会观察到一例现象就匆忙下结论,他认为这样的结论是脑子里的产物,而不是事物的逻辑结果。

如果局限于偶然观察到的事实,即使观察十分仔细,那也不能说明什么;在作结论之前应当反复观察和实验,寻找大量的例证,并且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相互核对,同时还必须对事实进行质疑,寻究后续的事实,打乱事实间的连贯性,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提出而且是十分有保留地提出可信的看法。比如:

昆虫能够思考吗?

会把“所以”跟“因为”联系起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吗?

面对事故,它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吗?

对于这些问题,法布尔决定让观察和实验的事实来说话。法布尔看见一只胡蜂捉到了一只大苍蝇,当时天刮着风,而猎物又太大,猎手飞起来很累赘,于是胡蜂便切掉猎物的肚子、头、翅膀,只带着胸部飞走了。通过这例现象,法布尔会得出结论说,胡蜂的行为是由理智所决定的吗?

胡蜂

不,法布尔不会轻易说“是”或者“不是”,他还必须反复观察,他在风和日丽和狂风呼啸的天气里观察,他在高墙厚瓦的房子里和日晒雨淋的露天里观察,他发现在任何情况下胡蜂都是只带着猎物的胸部飞走。

这下法布尔该可以得出结论了吧?

不,还未到时候。或许一种昆虫的证据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他又观察石蜂筑蜂房为幼虫储蜜的行为,他还必须实验,人为地制造一些偶然事件来测试石蜂的应对能力;

此外,他还用狼蛛、蜾蠃等昆虫反复进行实验,最后他才十分谨慎地得出结论:本能是昆虫惟一的向导,在正常条件下,这个向导是可靠的,然而面对偶发事件,昆虫却无能为力。

这就是科学的求真精神。他的实验很好地实践了科学精神,就是有点费昆虫。如果昆虫像我们人类一样喜欢讲故事吓唬小孩,那可能昆虫妈妈为了让孩子快点睡觉,会说:

“快睡觉,不然法布尔要抓你去做实验了。你的第777个舅老爷去了之后就再也没回来过。”

好的,咱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你只需要记住三条:

1、法布尔是一个纯粹的人,他做研究,不为钱财,而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2、《昆虫记》文学性极强,他的描述中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和激情。

3、《昆虫记》科学性极强,科学即求真,法布尔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观察贯彻了科学精神。

👇👇👇

阅读理解范本式精讲

总策划

适合年龄

12岁及以上

收听平台

博雅小学堂APP

单本书特惠

原价 ¥129特价¥ 99

点击扫码

选择书目试听👇

点亮“ 在看”,分享更多人

点击原文,按需购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