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比肩林徽因的成都才女黄稚荃:熨贴深秀诚大雅,人在句中是青莲

原标题:比肩林徽因的成都才女黄稚荃:熨贴深秀诚大雅,人在句中是青莲

黄稚荃:江水湛湛际,寒芦瑟瑟花

自古蜀中多才子,从司马相如开始,李白、杨慎、李调元等等,如过江之卿,层出不穷;自古蜀中亦多美女,延续至今,要说哪个城市美女最多,成都绝对是首屈一指。

有才子,有美女,更有才貌双绝的奇女子,卓文君当垆卖酒,薛涛泪溅粉笺;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看轻了国中所有男人;状元夫人黄峨“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同夫君杨升庵一起,将世间苦难遍尝。

然而,同上述这些美女的才情相比,民国期间的一位美女学者更是如喜马拉雅之于成都盆地,她不仅端庄美丽,更是学富五车,是一位在诗词、文史、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的中国古典知识分子,而且还是知名教授,这便是我们成都引以为傲的女性学者黄稚荃。

有一部很有意思的书,名为《现代学林点将录》,如同一部现代学术的“梦华录”,亦如同大唐凌烟阁般,将近现代学人作了传神之介绍,读来感叹万千,其中竟有一些我从未识得者,不禁大汗淋漓,严重惶恐中。

在此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国古来既有闺阁诗人的传统,承此风气,新文化运动以来,美女作家'层出不穷,几可与男性群体分庭抗礼,而相形之下,美女教授则颇显稀缺。检点民国前后,显露头角者,略有...黄稚荃…”

尽管作者只是说“略有”,但我觉得,如果真从集美貌与学识并存者,说个“唯有”当不为过,据我所知的民国女教授,如陈衡哲、苏雪林,抑或是胡适的老情人曹诚英等女杰,硬要冠之以美女,总觉得稍显勉强,尽管我对她们是崇敬感满满,我一直认为,上帝对女人来说,给了你才学,就不会给你美貌了。

林微因

而真正教授级的大美女,如林微因等,其实也并未正式在院校担任教学任务,所以,真正能当得起美女教授的,唯有这黄稚荃黄先生,也许我这样说是孤陋寡闻或过激偏颇,接受批驳。

林徽因一定是上帝打瞌睡时,在一个恍惚间的神作,黄稚荃和林徽因属于同一时代,俩人相差只三岁,从她的照片上看,其容貌至少是不输林徽因的,如果硬要相比的话,应该是少了些温婉,多了些豪气,当然,于相貌来说自是见仁见智,没有统一标准的。

黄稚荃是四川江安人,“余生六龄庭闱,教辨四声清浊,读唐宋人短篇诗。及长就外傅,优游文苑。”11岁时来成都,23岁时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此学校是当时四川省最好的大学,后来改为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即四川大学。

黄稚荃工作中

后来的她为继续深造,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科,并以《楚辞考异》之巨著,师从著名学者和诗人黄节门下,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毕业后,27岁的黄稚荃先后担任成都第一女子师范、四川大学等校的教授,从此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数十年下来,桃李满天下,在四川教育界为神级人物,谁都知道在成都有个不得了的女先生。

教学之余,她潜心艺术,数十年潜心描摹书法,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工,其书艺得到蜀中书法巨匠谢无量的高度赞扬。

她亦是丹青圣手,博采众家之长,尤善画墨梅,言其为“凡草木皆无岁寒之操,而此花独全君子之节。”她所画梅花,笔墨酣畅,设色雅丽,笔下的梅花清新秀丽,神情逼真,构图疏朗明快,极富笔墨情趣,寄托着她一生崇尚并奉行中国知识分子秉承的气节和操守。

除艺术外黄稚荃在学术上也是收获颇丰,她撰写出《文选*颜、鲍、谢诗评补》、《论颜、谢异同》等论著,以前人不同的角度另辟蹊径,重新审视了南北朝代表诗作的异同,以“四同四异”予以论证和辨析,在诗史研究上亦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她是杜诗的崇拜者,也是研究杜甫诗的大家,著有《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杜诗札记》,多角度考订了杜诗在诗史中的地位,犹以杜甫在成都经历的考证,为杜诗研究贡献甚巨。

其他如《李清照著作十论》,《杜邻存稿》等著作,俱是从女性的角度,对诗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可以说,在女性中,对诗词有如此高造诣者,当属凤毛麟角,如今享誉中外的叶嘉莹先生,对她也有极高的评价。

民国乱世,外寇不断,一战以后,尤其是日本日渐猖獗,在侵占我东北后,又发动卢沟桥事变,继而淞沪大战爆发,因夫君冷融在南京国府任职,不得已,黄稚荃一家不得不由江南返还四川,写下了《丁丑秋避寇还蜀杂诗》组诗。

佳丽南朝地,偏安不可求;

风掀黄海浪,兵逼白门秋;

未觉还家乐,翻成避地忧;

覆巢悲累卵,何处足淹留。

她是杜甫诗歌的爱好者,这是由于黄稚荃亦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的歌者,在日寇入侵,到处难民,哀鸿遍野,饿殍枕藉之际,她目睹山河破碎的现状,怎能不与老杜产生共鸣。

黄稚荃与叶嘉莹

在这组诗中有序曰:“日寇大举进攻上海,十五日轰炸南京,予率诸幼稚还蜀,一月始抵重庆,途中作诗十四首。”诗中当时的情况与自己心境,作了细致的描绘,这组诗得到谢无量先生的高度赞扬,言其为“集中丁丑避寇诸章,骎骎摩少陵之垒。”

中华民族正处危难之时,人民在颠沛流离、水深火热里挣扎。作为身处其中、具有正义感的诗人,当然就有杜工部一般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情怀。

黄稚荃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古代文学,有着深厚的诗词功底,她年青时写有许多诗词,后来集为《稚荃三十以前诗》,享誉极高,“所谓卓然大雅之音,亦其材性之敏,有过人者矣。”

吕碧城

她曾将诗稿寄给暂居香港的女诗人吕碧城,这位“雄辩高谈惊四筵”的大美女对她是“奖誉有嘉”,在回赠的《传言玉女》一词中,称赞其是“青莲再世,别是蛾眉娟婳”,这既是对黄稚荃自身美丽的赞颂,也是对她诗词艺术的肯定。

黄稚荃是国民政府国史馆中少有的女性国史研究学者,她对政治本无太多的关心,但由于她的名声太大,国民政府还是将她选为四川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及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来装点门面。

但是,在成都即将解放前夕,她严辞拒绝了当局请她赴台的要求,她的根在中国,在成都,她是离不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的。

建国后的黄稚荃

解放后,黄稚荃曾担任过政协委员,先后在四川大学和西南师范学院等地任教,当然,如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以及书画院顾问这样的闲职,还是有不少的,她最后是1993年病逝于成都,享年85岁。

黄稚荃的一生看似平淡,其中却饱含着艰辛,身处民国乱世,苟全亦是一份奢侈,本想相夫教子而不能,所谓天降横祸,不幸被黄稚荃给遇到。

1943年,她的夫君冷融时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和西康民政厅长,因严禁鸦片之毒害和整肃吏治,与地方军阀及黑道结下仇怨,被人暗杀于温江公平场,此事在当时也引起轰动,这时的黄稚荃年方36岁。

西康旧照

为消弭民愤,时任西康财政厅李厅长则衔命送来一百万元巨额支票一张,意在以缄其口。她顶住威胁和利诱,不向恶势力低头,义正严词地道出了冷融被害的真相,从此事中我们亦能看出,在一位看似弱女子的身上,有着强烈的正义之心和同邪恶斗争的不屈勇气。

取义成仁,正气长昭君不朽;

简贤依德,余生荼苦我应甘。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黄稚荃独自抚养子女,含辛茹苦,这是她一生最困难之时,甚至到了“家中水米皆无,母子向隅,陋室无烟”之境地,但她“仍念书、练字不辍。”

黄稚荃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工,蜀中遍及先生翰墨,名山大川、古刹名胜多见先生笔墨,如峨眉山的千年古刹、乐山乌尤寺、成都杜甫草堂等处,都有先生的墨宝留存。

据其子黄怀昭回忆,“母亲中年时,生活极度清贫,加以阿迪森斯病的折磨,真可谓贫病交加。”但她依旧笑对生活,笑对人生,不以悲情示人,而是将苦楚写进了那一行行的诗笺中。

几番风雨黯销魂,忍过藏鸟旧白门;

殿里芳华空有信,陌头春色了无痕;

羞看太液芙蓉靥,愁到江南黄叶村;

别酒易醒残月坠,幽怀欲诉向谁论。

这首诗名为《秋柳》,读来很是令人伤感,秋天风雨过后,着实一片伤心色,春梦了无痕,唯残酒使人醉,月笼黄昏,这种无以复加的离乱苦痛,是她悲伤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其师赵香宋先生言,“人在句中。”其评甚是妥帖,不愧“世林之鹤”见地。

黄稚荃为人淡泊低调,娴静谦逊,但身体一直不是太好,夫君逝世后,她一度陷入绝望,可她还是忍着巨大的悲痛,从悲情中挣脱了出来,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教学和创作,这方面,她父亲给她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很大的,“至今穷处易安,幽居靡闷,皆父亲挽救之力。”

天地扁舟窄,凄凉八月决;

荒墟余废垒,古树有归鸦;

江水湛湛际,寒芦瑟瑟花;

离心杂孤愤,日暮怅天涯。

不可否认,现在对黄稚荃先生的研究还是很肤浅的,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大,我手中仅有一本上世纪末,由四川出版的先生之《杜邻存稿》,精读后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一篇介绍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短文,尤其新颖。

此书名之所以为“杜邻”,盖因其居于浣溪故名,“吾家有园地及瓦屋数橼,隔岸与杜公祠相对,因名之杜邻。”亦是黄稚荃的笔名,能与杜大诗人为邻,甚幸,甚幸。

有故人言曰:“夫人实文,班惠左芬,得地草堂,榜曰杜邻。”将其比作东汉班昭;西晋左芬,名至实归也。

“心香翰墨名天下”,黄稚荃,由大家闺秀到京都才女、从青莲再世到中岁抚孤、一生辛苦然不改其乐,毕生追求,卓然自成一家,直到老年,亦如雪中梅花,傲然绽放。

她广博的修养和深邃的情愫,也使她多出了一份经过沉淀之后的宁静和理性,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她是学人的楷模,她的品格、才学、艺术都得到世人推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现在知道她名字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位品貌兼优、才华出众、学问极深、又半生寂寥的奇女子,一位值得我们成都人骄傲的“乡党”,她的名字叫黄稚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