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梁漱溟:何谓中国文化?

何谓中国文化?

文:梁漱溟 编:先知书店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祖籍广西,蒙古族,生于北京,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梁漱溟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乡村建设运动。他一生用心于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往何处去?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

▲年轻时的梁漱溟

此所云中国文化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农工生产。农工如何生产,凡其所有器具技术及其相关之社会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

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社会之治安,必依靠于社会之有条理有秩序而后可。那么,所有产生此治安此条理秩序,且维持它的,如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亦莫不为文化重要部分。

又如吾人生来一无所能,一切都靠后天学习而后能之。于是一切教育设施,遂不可少;而文化之传播与不断进步,亦即在此。那当然,若文字、图书、学术、学校,及其相类相关之事,更是文化了。

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然则,若音乐戏剧及一切游艺,是否亦在吾人生活所依靠之列?答:此诚为吾人所享受,似不好说为“所依靠”。然而人生需要,岂徒衣食而止?故流行有“精神食粮”之语。从其条畅涵咏吾人之精神,而培养增益吾人之精力以言之,则说为一种依靠,亦未为不可耳。

此云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本从传递交通而有,于此而求“自有”“外来”之划分,殆不可能。不过以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国所受变于西洋者太大,几尽失其故步,故大略划取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者目为中国文化,如是而已。

又文化无所不包,本书却不能泛及一切。中国既一向详于人事而忽于物理,这里亦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如是而已。

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

(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反之,如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等,即多从他受也。

(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如法学上所谓法系之特殊,如是种种甚多),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本来此文化与彼文化之间,无不有差异,亦无不有类同。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三)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四)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

(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此谓中国文化非唯时间绵延最久,抑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国文化形成之一大单位社会,占世界人口之极大数字)。

(六)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北至西伯利亚,南迄南洋群岛,东及朝鲜、日本,西达葱岭以西,皆在其文化影响圈内。其邻近如越南如朝鲜固无论;稍远如日本如暹罗、缅甸等,亦泰半依中国文化过活。

更远如欧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来,亦受有中国之甚大影响。近代文明肇始于十四五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干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等术)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其精神来源。

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

试寻求其特征

我们于此,不禁地愿问:何谓中国文化?它只是地理上某空间,历史上某期间,那一大堆东西吗?抑尚有其一种意义或精神可指?

从上述中国文化个性之强来说,颇使人想见其植基深厚,故而发挥出来的乃如此坚卓伟大;其间从本到末,从表到里,正必有一种意义或精神在。假若有的话,是不是可以指点出来,使大家洞然了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跃然有一生动的意义或精神,映于心目间?

——本书《中国文化要义》就想试为进行这一工作。

我们工作的进行:

第一步,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求而罗列起来。这种罗列,从最著者以次及于不甚重要者,可以列出许多许多。尽不必拘定其多少。不过,当你罗列之后,自然便看出某点与某点相关联,可以归并;某点与某点或竟为一事。如此,亦就不甚多了。

第二步,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其他特点,假如因之而亦得解答,即再进而推及其他。

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见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唯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到了家。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这不过大致计划如此,其余曲折,随文自详于后......

国大,既足为福,又足为祸,必不容等闲视之;其所以致此,亦必非偶然。吾人正可举此为中国文化之一大特征,而加以研究。往日柳诒徵先生著《中国文化史》,就曾举三事以为问:

●中国幅员广袤,世罕其匹;试问前人所以开拓此抟结此者,果由何道?

●中国种族复杂,至可惊异。即以汉族言之,吸收同化无虑百数;至今泯然相忘,试问其容纳沟通,果由何道?

●中国开化甚早,其所以年禩久远,相承勿替,迄今犹存者,又果由何道?

此三个问题,便是三大特征。再详言之:

(一)广土众民 ,为一大特征;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为一大特征;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为一大特征。

从以上三特征看,无疑地有一伟大力量蕴寓于其中。但此伟大力量果何在,竟指不出。

如吾人所知,知识实为人类文化力量之所在;西洋人“知识即强力”(knowledge is power)之言极是。中国文化在过去之所以见优胜,无疑地亦正有知识力量在内。

但中国人似非以知识见长之民族。此观于其开化甚早,文化寿命极长,而卒不能产生科学,可以知道。科学是知识之正轨或典范;只有科学,才算确实而有系统的知识。只有科学,知识才得其向前发展之道。中国人始终走不上科学道路,便见其长处不在此。

又如吾人所知,经济力量是极大的,今世为然,古时亦然。然试问其是否在此呢?无疑地中国过去之制胜于邻邦外族,正有其经济因素在内。

然说到经济,首在工商业,中国始终墨守其古朴的农业社会不变,素不擅发财。如何能归之于经济力量?

然则是否在军事和政治呢?当然,没有军事和政治的力量,中国是不会存在并且发展的。不过尽人皆知,中国文化最富于和平精神,中国人且失之文弱;中国政治向主于消极无为,中国人且亦缺乏组织力。 若竟说中国文化之力量,在于其军事及政治方面,似亦未得当。

▲梁漱溟在练习太极拳

恰相反地,若就知识、经济、军事、政治,一一数来,不独非其所长,且毋宁都是他的短处。必须在这以外去想。但除此四者以外,还有什么称得起是强大力量呢?实又寻想不出。

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竟在哪里,岂非怪事!一面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来,一面又明明白白见其力量伟大无比,真是怪哉!怪哉!

即此便当是中国文化一大特征——第四特征。几时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大约于中国文化要义亦自洞达而无所疑。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从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

梁先生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他的见解精辟而犀利,他的的忧患令人敬仰。

◎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

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这两者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见解,可以解惑,可以怯魅

本书功力深厚,综合了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来剖析中国文化特征。看完这本书基本上可以对中国的现状有一番新的本质上的认识,同时也“多一些感触,多一些反省。”

这本《中国文化要义》处处在谈中国文化,同时也处处在谈现代文明。此书不是对古老文化的赞赏与凭吊,而是深刻的忧患与反思。如果文化不能融于现代文明,那么它在未来必定没有前途。读此书可以解惑,可以怯魅,可以引发关于文化深层次的思考。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防走散,欢迎和年猪(微信:nianzhuzhizhu)建立联系。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波伏瓦 | 被淹没在身份里的女性

罗马人的故事:西方古典文明的开拓者

罗素: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百年接力:女性的解放之路,美国强大背后的密码

文学难以承受之“轻”:时代的一粒灰,就是一座山

撒旦的把戏:历史不会重演,却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