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福建文艺网”可订阅
细细的刀尖游走于薄如纸片的软木片上,转折、顿挫、旋转……如同施展了魔法一样,不起眼的木片经一番巧妙制作,就成了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让人沉醉的湖光山色,这就是令人不可思议的福州软木画技艺。
软木画通过“以小观大,缩龙成寸”的技艺,达到“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被海外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张旭阳/摄
福州软木画又名木画(工艺木画)、软木雕,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合称为闽都工艺三宝。福州软木画融“雕”“画”于一体,是传统福州木雕工艺衍化出的工艺新品种,沉淀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雕刻技艺和绘画艺术精华,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更被海外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软木画制作流程精细繁杂,总共需要几十道工序。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学宝在创作大型软木画作品。张旭阳/摄
衍化自传统木雕的新工艺
软木画以制作画境为主,通过“以小观大,缩龙成寸”的技艺,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大至方丈、小至盈尺的挂框或插屏中,达到“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
软木画题材绝大多数为传统风格的古建筑和山水画式的树木花草,兼及人物、走兽、飞禽等。它们形态一动一静,质感一坚一柔,相互映衬又参差错落,组成工而不板、繁而不乱、清秀俊逸的中国画式生动画面,富有自然精神和人文气息。
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馆藏的吴学宝软木画作品《苏州园林》。张旭阳/摄
1914年,任福建巡按史不久的许世英到官方倡导创立的中国首批工艺传习机构之一——福建工艺传习所巡视时,将自欧美带回的软木薄片制成的圣诞风景贺卡交给传习所的木刻(雕)师傅,提议他们创新研发新产品。时任福建工艺传习所木刻科目总教习的陈春润和学生吴启棋、郑立溪等人,多方寻找合适材料,经过不计其数反复试制,最终研发出具有中国画意境的软木画工艺品。
吴学宝创新的双面半立体软木画作品《镇海楼》(正面)。张旭阳/摄
吴学宝创新的双面半立体软木画作品《镇海楼》(反面)。张旭阳/摄
由于新研发的软木画更薄更轻巧,拼接模式也使工艺更显精致,所以工艺精美、款式新颖的软木画迅速成为省内外热销的手工艺品,软木画作坊随之大肆兴办,群体工艺传承的收徒传艺也在民间日益普遍。
其中影响最广、成效最大的,当属吴启棋,其所创办的福州西园村软木画生产点,不仅吸收了众多家族成员学习制作软木画,还带动了西园村以及周边十来个乡村的众多工匠参与到软木画制作中来,从而大大推动了软木画技法的成熟和完善。
软木画以“无声的诗”与“立体的画”闻名于世。陈伟凯/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启棋和家族中从事软木画制作的艺人们,响应集体合作生产经营号召,组建“西园软木画生产小组”,后又先后并入“软木画生产合作组”“福州市软木画生产合作社”“福州市工艺美术厂”,及至1959年成立的福州工艺木画厂。
这期间,软木画技法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平面卡片式、半立体挂框型作品制作技艺更加成熟,还首创了以表现北京古建筑的《天坛》为代表的立体软木画,创新推出的仿宋软木画挂框作品也大大提升了软木画作品的艺术品位。
1959年,软木画作品《福州西湖》作为室内装饰品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奠定了软木画由民间工艺向高层次艺术品发展的基础。
软木画作品《江南春色》。陈伟凯/摄
2008年6月,软木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5月,软木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9年11月,软木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上世纪80年代外销的定制精品软木画作品,大多以当地高楼建筑、风景名胜为内容,黑色大漆木框为边框。素上文化传播/供图
缩龙成寸的软木画技艺
软木画技法虽源于木雕工艺,主材选料、制作工具、生产流程与艺术效果却截然不同。软木画技法内涵是追求“工艺画艺术”,其制作工艺所汲取的写生、透视、古代建筑、山水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长期审美与文化积累的体现。运刀如运笔,美景刀下出。将软木画制作工具刻刀比作绘画的画笔虽是比喻说法,却形象道出了软木画技法的突出特征。
软木画对主材料软木的选择十分严格,主要采用由葡萄牙等国家进口的栓皮栎木树的栓皮层,因为它的材质细密柔软、富有弹性,有不透气、不透水、不易燃、抗腐蚀、耐磨等优点,且表面有细密的天然纹样和针孔大小不等肌理,比较适合切削成薄片状材料进行造型刻画。
软木画制作流程精细繁杂,总共需要几十道工序,但总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造型设计,明确作品的型制是平面挂框还是立体屏风或案头摆件,并清楚标识作品的具体尺寸。
第二阶段是绘图定稿,严谨准确地描绘作品画面的所有造型,包括标明透视空间层次,以及画面题款文字、印章图形的字体、位置等。
草图绘制。陈伟凯/摄
第三阶段是制作零部件,选择合适的软木和通草等主辅材料,制作出全部的作品零配件。
取料去皮。陈伟凯/摄
削片。陈伟凯/摄
雕刻零件。陈伟凯/摄
第四阶段是布景组装,这是流程的关键阶段,要求严格按照定稿设计图,将零部件一一组装完成。
布景组装。陈伟凯/摄
第五阶段是配框包装,为作品配好外框和外包装,整个作品制作完成。
由于一幅软木画往往是由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细小的零部件组装而成,所以制作软木画是比绣花还要精细的活,往往需要几个人的精心合作才能完成。
巨幅软木画制作工序繁复,工时冗长。图中的“柳杉王公园”形象逼真,令人恍若身临其境。陈伟凯/摄
在软木画专业流水化生产中,艺人们形成了做亭、做树等细致分工,容易造成大部分从艺人员只精于自己负责的亭或树的制作,对其他零部件或者工序的制作不熟练的情况。这就决定了软木画这门技艺,从业门槛不高,但精通技艺很难。要想达到一定的艺术造诣,既需要艺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把握,也需个人长期的努力和积累。
福州软木画的传承创新
福州软木画于上世纪10年代研发而成,从艺者从开初的几人到上世纪80年代的数万人;制作产地从福州本土,发展到邻市、邻省,乃至除西藏、新疆外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随后跌入低谷,最低潮时从艺者只有寥寥数十人,后来随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有所好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软木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学宝,是软木画创始人之一吴启棋的次子,从事软木画创作已73年。他是业界屈指可数能够独自一人完成所有制作工序的“全能”艺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学宝。张旭阳/摄
在7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吴学宝不断汲取木雕、石雕、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的技法特点,并借鉴现代美术理论,对软木画技艺进行传承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上世纪50年代末,吴学宝与赵权借鉴宋画技法,创作完成仿宋软木画挂框作品《寒汀宿雁图》《汉宫春晓》等,大大提升了软木画作品的艺术品位;运用木雕、石雕的圆雕和透雕技法,吴学宝与赵权创新推出立体雕、双面雕软木画作品《园林景色》等。
好的软木画作品除了需要创作者娴熟的技艺和出众的巧思,还要考虑画面的远近透视和层次深度。1986年,吴学宝在创作《万里长城》时,创新利用有机玻璃衬景法,成功解决了软木画作品表现远山、近景的多层次布局难题。他还在运刀上采用“拔”的手法,凸显了山形的千姿百态,并借鉴油画等门类的艺术手法,用大块堆砌来体现长城的山体,使蜿蜒于群山之中的长城更加有质感。
吴学宝指导弟子组装软木画零部件。张旭阳/摄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吴学宝带领众工匠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创作作品《土楼奇观》。土楼群建筑采用高浮雕技法雕镂,并运用俯瞰式散点透视布局的技法,把群山峻岭和土楼错落有致地浓缩在挂框中。在构图上凸显土楼,然后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把近景、中景、远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精雕细镂的工艺展现土楼独特壮观的场景。
83岁的吴学宝,仍旧每天坚持创作。张旭阳/摄
如今83岁的吴学宝,仍旧是刀耕不辍,每天坚持与软木片们“对话”: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画图稿、刻部件、搞创新,有时半夜两三点有了灵感,也会爬起来开工创作。虽然他的儿女均未有传承软木画技艺,但令吴学宝宽慰的是,随着各级政府对软木画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拯救、复兴软木画技艺,逐渐有年轻人介入软木画生产制作中来,软木画的薪火相传也有了接班人,技法、风格也得以延续……
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吴传福创新圆雕软木画作品《闽韵古榕王》。张旭阳/摄
不仅有情怀,更有勇气和担当的软木画传承者们,围绕“传承和创新”,有的将软木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水墨画、书法进行创新性融合,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有的开拓软木画融入生活的新途径,将传统软木画与生活用品完美融合在一起,精致美观的造型获得年轻人的青睐;有的探索轻量化、便携化的产品设计方向,有效解决软木画作品携带不易和价格不菲的困扰;有的将软木画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结合,创新推出融闽都工艺美术三宝于一体的旅游文创产品。
新型软木画玻璃瓶作品《邮筒》,全新的配景制作完全不同于传统软木画。工美心音艺术/供图
新型作品《蒲公英软木画手办盒》,特别设计摆放了年轻人喜欢的卡通形象。工美心音艺术/供图
经典软木画作品《伦敦塔桥》。素上文化传播/供图
软木画结合台灯创新产品《悟心》。素上文化传播/供图
软木画传承人郭丽将软木画融入生活,推出精美又实用的软木画与充电器、台灯融合在一起的创新产品《和谐》。石美祥/摄
软木画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结合的融闽都工艺美术三宝于一体的文创产品《“福”中乾坤》系列。林晗/摄
方寸软木画,虽只反映锦绣山河中一朵浪花,却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工艺之精美、镂刻之巧妙……其传承者们正用无悔的执着与付出,向我们讲述着这门技艺的起起落落和百年坚守,更展现新时代软木画的传承与新生。
围绕“建党一百周年”主题,以红船、党旗、南湖水三元素为创作内容的作品《红魂》,作者:胡丽娟、胡文平、林世冰。林晗/摄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福建画报、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
福建文艺网(ID:fjswlwx)
投稿邮箱
fjwyj2019@sina.com(文艺评论)
福建省文联官方微信
投稿文章需提供
作者单位或姓名及联系方式,
有照片需提供原图。
未按要求,
则不予采用。
点个“赞”,文艺范;点“在看”,齐分享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