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是什么意思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达峰绮

自古流传很广,“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达峰绮

有能力的人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达峰绮

隐逸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隐逸文化最早可从传说中尧舜时代的“洗耳翁”许由算起。相传,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据民间传说,汉武帝时期,东方朔就曾自拟自己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但缺乏准确文献记录。按照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中隐》诗中的概括,中国古代的隐逸形式大致有大隐、中隐、小隐三种。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则是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古代"隐士"的三种境界,有能力的人、看破人生的人,希望解甲归田,忘却世事,与世无争,沉湎于桃源世外,借助周围的环境,过隐居的生活,这是"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那些顶尖的人,,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大智若愚、淡然处之,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我国古代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现代社会,无论生活在什么层次,不在于是否"隐",而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任何时候不计名利得失,以事业为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

达峰绮

假若你真正看透尘世,你会去隐居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