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三百年传承“顶上”光彩!苍南金乡的夏家到底多有讲究?

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大体分冠、盔、巾、帽 4类,是传统戏曲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苍南金乡夏家是拥有近300年盔头制作历史的世家,“天下第一盔”,名不虚传!关于它的前世今生,让我同你细细道来~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收藏的九龙盔

苍南是温州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而盔头更是传统戏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顶九龙盔的制作者,就是“夏益锦”戏曲盔头制作第七代传人夏法允。

▲“夏益锦”戏曲盔头制作第七代传人夏法允

据传,“夏益锦”戏曲盔头承传于清代宫廷盔匠金益锦。

清雍正年间(1728年),金益锦因受“反清复明”之祸株连,只身逃亡,几经周折后流落于浙江温州、福建福州一带。

期间,金益锦更是在苍南金乡夏家隐居了多年,其将手艺传于夏家先祖夏可显。后来,金益锦逃亡他处,夏可显创号“夏益锦”,以示纪念。

▲展示在卫城文化客厅的部分盔头

“夏益锦”戏曲盔头数百年来享誉梨园。

当传到第四代夏守真时,由于其工艺娴熟、精湛,品种齐全,尤其是在京剧盔头的制作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一时名震全国戏剧界。

许多名剧团、名演员均慕名前来定制订购,中国京剧名家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盖叫天等都曾经特地前来拜访过夏家。

在夏法允的工作台前挂着一幅字——“天下第一盔”。

“这是我对‘夏益锦’戏曲盔头的一种自信,也是许多人对‘夏益锦’戏曲盔头的评价。”夏法允说,之所以他会有这份自信,是因为他做的盔头既舒适又牢固,至少30年内不会坏。

夏法允说,“现在许多盔头的制作工序已经缩减到50道左右,但‘夏益锦’戏曲盔头始终按照祖传图纸上的128道工序绘图、刻纸板、烫型、走粉、上油、贴金、珐琅、嵌珠……这些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一道工序都不能少。

慢工出细活,这也是“夏益锦”盔头享誉梨园的原因。

我们在采访夏法允的时候了解到,这套祖传图纸一共包含48种盔头制作图纸,涉及的样式有100多种。

每次做完一只盔头,他都要在盔头的内里用铁印烙上“夏益锦”三个字这是传承了近300年的夏家盔头老字号,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夏家盔头的商标。

“匠心独具细雕琢,形神兼备焕异彩!”非遗凝聚着先辈的智慧结晶,也历练着后来的“匠者仁心”。精美绝伦的盔头,经过时间的积淀和打磨,是岁月沉淀之美,也是匠心坚守之美。

- End -

▏来源:金乡文旅

▏版式:瑶瑜

▏审核:李刚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