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期
北岛:
北岛: 原名赵振开,当代诗人,中国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品:《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等。
9月22日,北京南五环边,寿宝庄,大诗人北岛,现身民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送去了新编诗集《给孩子们的诗》,并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新诗蒙学课。
北岛朗诵并讲解了诗集《给孩子的诗》中一首《想想别人》。整首诗的主题是漂泊,诗里主人公饱受战火,身处缺水的世界,却还坚持着一颗对他人的关爱与包容之心。这是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的作品。他生于1941年,1948年全家被驱逐,一生辗转颠簸。
——《想想别人》,写的是诗作者的际遇,或许也是朗读者的际遇。之所以选择给民工子弟读诗,是因为北岛想告诉孩子们,诗歌是可以超越贫富、超越阶级的。
当日,北岛接受了搜狐文化与微信公众号“教育圆桌”的联合专访。
搜狐文化:怎么想到要给孩子讲诗读诗?
北岛: 读诗这事之前是一直想做的。
搜狐文化:为什么要来打工子弟学校?
北岛: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是跟随爸爸妈妈们来到北京,他们吃了不少苦。你可以想象,他们比城里的孩子更懂得生活的难处,更有一颗敏感的心,容易理解诗歌的意思。来这里教他们读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告诉他们,诗歌可以超越贫富,超越阶级的。
搜狐文化:《城门开》里有这段历史?
北岛: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环境里,当时所谓的中产阶级家庭。我从十几岁开始写诗,诗歌给了我最初的人生启蒙。
搜狐文化:翻看《给孩子的诗》,编选的101首诗里,外文诗有71首,而中文诗开篇第一首是废名的作品,这和我们一般人对诗歌史理解有不同,请问这样的特别编排有什么用意吗?
北岛: 这是一个在问为什么会出现现代诗的问题。为什么中文诗部分我没有收录胡适、郭沫若等人的诗歌,包括徐志摩在内,徐志摩他完全是代表了浪漫主义这一流派,他的诗根本就不够,后来人们对其又有商业化的炒作。
之前有人问这次的选集里也没有穆旦,我也觉得他被高估,有段时间穆旦甚至被排在第一的位置,我认为在我们的文学史和诗歌史上,应该对此有所调整。我仔细读过他(们)的诗,虽然都不同程度上都受西方的影响,但创造性还是不够。
搜狐文化:给孩子选诗,有什么具体标准?
北岛:我在《给年轻朋友的信》里也写过,儿子兜兜上小学一年级时入选了普通话朗诵组,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我试着朗读,“假如我是粉笔/我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让同学在黑板上画画/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差点把鼻子气歪了,于是下定决心编《给孩子的诗》,送给儿子兜兜和孩子们。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 你的问题,涉及诗歌观念,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讲,有三个标准:音乐性、可感性、经典性。
搜狐文化:《给孩子的诗》收录的诗都具有经典意义?
北岛:《给孩子的诗》收录的百来首诗歌都具有一定经典意义,当然未必所有的经典诗歌都被收录进来。《给孩子的诗》我的设想是,诗歌能够跨越贫富。现在所谓的精英教育,是让诗歌也精英化。但我在想诗歌是能够跨越阶级。如果诗歌在这一点上做到没有界别,这也让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性。我童年时和其他家小孩子一起玩耍一块长大,这个很重要。我觉得这样我得到了更多的重要经验。这也是我认为的诗歌的优点之一,诗歌可以跨越鸿沟。
北岛
搜狐文化:书里还收录了一首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的《在风中飘》,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这么选,是怎么考虑的?
北岛: 诗和歌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在风中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很重要的反战歌曲。他的歌和诗一样美。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歌手,他当时很多创作成为参加民权和反战运动的白人学生的圣歌。在刚才说到的“三性”以外,《在风中飘》这类作品关切的是我们这世界上的永恒话题,像爱、战争、自由、和平等主题。很可惜我们读得还不够多,像中国的民歌还有外国民歌如果有好的,我们也会可能选进去,这种选择其实会相当困难,我们很慎重。当初我也甚至计划能够收录是崔健的音乐,但最后放弃了。
搜狐文化:听说翻译《给孩子的诗》,你费了不少心?
北岛:现在,一首外文诗的翻译版本至少有五六种,我们要从中选一选看哪一版最合适,外文诗翻译最主要的是音乐性和可感性的把握,实际上这本还不够满意。像全书中最长篇幅艾吕雅的《自由》,之前戴望舒先生翻译过,很可惜他漏掉了最后一节,这次我请朋友陈力川重新译出。之前我给美国大学教书的时候,给孩子教课,主要做各种语言训练。《自由》这首诗非常符合音乐性,全诗的意向和跳跃,以及全诗最终的回答是“自由”,这种写作的处理是非常巧妙,《自由》这首诗影响了几代人,选进来很有意义。
搜狐文化客厅由搜狐文化、搜狐读书频道于2008年联合创立,是一档网络高端人物访谈节目。 七年来,几百位来自中国各地的文化人、作家及艺术家来此做客,通过搜狐网的平台,与全球华人网友分享了他们对于文化与社会的认识、观点和争鸣。经过几年努力,搜狐文化客厅已经成长为中文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访谈节目之一。
搜狐文化 出品
总策划:朱玲 统筹:周敬启
特约采访:刘旭 制作:郝若楠 马捷 摄影:卡洛 设计:黎明 小光头
版权声明: 本期《搜狐文化客厅》设计·图文归属搜狐文化/搜狐读书频道及相应作者;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