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莎士比亚作品不是莎士比亚写的?

傅光明新译《莎士比亚全集》

□张薇

2024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460周年诞辰纪念日,其著作权问题至今仍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因为他的有些作品存在文风不一致、用词用韵多元的现象,给人以合著的感觉。莎学家加布里埃尔·伊根曾指出:“在很多情况下,剧本不是独著,而是二人合著,甚至是多人合著,例如托马斯·米德尔顿、乔治·威尔金斯、乔治·皮尔和约翰·弗莱彻等人都曾与莎士比亚合著过剧本。”也有学者认为克里斯托弗·马洛参与了莎剧《亨利六世》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撰写工作,甚至说皮尔与莎翁合著了《泰特斯·安德罗尼克斯》。“合著论”虽然有一些道理,但把有些作品硬往马洛、米德尔顿或皮尔身上靠,甚至借助于计算机语料库的比对,试图证明合作的结论,有可能一开始就跑偏了。其实,另一种可能性更大,即莎翁与演员们反复修改作品。莎学家艾德蒙·钱伯斯曾说:“大概每上演一次,莎士比亚都要做一点修改或润色的工作。”

莎士比亚本身就是编剧,往往是写完了原始剧本后,直接拿到剧团排演。在莎士比亚时代,没有导演这一行当,通常是由剧本作者来给演员说戏,因此作者就相当于导演。在排演过程中,一些出色的演员比如伯贝奇、阿来、坎普、阿敏、艾伦,也会灵光乍现,不断蹦出一些新点子,提些新建议;或者要迎合当时的某些事或某些人,包括各位剧院股东都有权要求控制演出的开支经费,于是时不时地改动一些戏份、情节和台词。在演出中,演员也一直在更换,由于每位演员的理解和阐释都不一样,所以台词的设计也可能不一样。传记家阿克罗伊德在《莎士比亚传》中指出:“演员会对台词或念台词的方式提出建议,甚至还会帮助构思一些新的情节以推动剧情发展”,“戏剧从来就没有定稿,而是需要经过不断且必要的改动”,某年演的是一个样子,过几年再演,又是一个样子,于是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改编本,当然,都是以莎士比亚原初的剧本为蓝本,改多改少视情况而定。

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由他人出版的,这里的情况也多种多样。学界认为:一,别人拿着莎士比亚的手稿去出版,这里的莎士比亚手稿其实也有情况变化,比如,莎士比亚自己也会修改。梁实秋先生在谈《哈姆雷特》前后不一致问题时曾说:“这改稿之间,难免有顾此失彼和前后不贯之处,所以‘哈姆雷特问题’也许正是大半由于改稿而起,亦未可知。”二,剧场工作人员拿着提词本的誊写稿去出版,再把它卖给出版商,以此赚钱。三,演员们把排练中修改过的文本出版,甚至可归入盗印版。四,可能是巡回演出时的文本,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不得不有所删节。五,运用速记法记录,即专门派一个人在演出时记录台词,由于当时的速记法很不完善,只能记下一个大概,把这种速记稿拿去出版,讹误很多。六,编撰者进行了修订,使其完善。多种情况自然就诞生了多种版本。

在原始剧本的创作中,莎士比亚不见得会与人合著,但后来也许听了一些演员或股东或剧作家的建议,产生了改编本,可能还不只一个改编本,于是,印刷出来就有不同的版本。如果莎士比亚作品是经他和演员们改动过的,那就无法考证到底莎士比亚独立写了多少,后来集体改了多少,那些绞尽脑汁求证莎翁作品是他与其他剧作家合著的努力将是枉然。就像彼得·埃蒙森执意要破译莎士比亚的密码,以证明这些作品不是莎士比亚写的而是培根写的一样,终究是痴人说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