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很注重礼节的,因此也有着礼仪之邦的称号。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各种礼仪也是有着严格的要求。
虽然现在是新时代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一些礼仪还一直在延续,这就说明了其依然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过去农村就有一句老话,叫“拜三不拜是,拜四要出事”,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估计好些人都是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也是古人对礼仪的一种提醒,马上就要迎来清明节了,大家去拜山的时候可不要搞错了。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么意思?
这个拜字,估计有些人就会联想到跪拜、拜年,有些人还会想到“八拜之交”这个成语,确实这个“拜”也和它们有关。
拜从说文解字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它是有两个手组成的。而古人对“拜”的解释就是“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
在古代的时候,拜是很常见的一种礼仪,晚辈要向长辈叩拜,还有臣民见到帝王也要叩拜的。
在以前就连普通人相见了,也会以再拜作为常礼。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下,还会进行三拜之礼,以示情真意切。
而这句俗语中的“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也是说的叩拜的时候,一般要分场合,对于神灵,或者是活着的人物来叩拜的话,最多就是三次,不能超过四次。如果超过了四次,就会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也确实是如此,在以前对于叩拜这种礼仪,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比如在过年给长辈拜年,就是拜一次,而给长辈拜寿,要么是拜一次,要么是拜三次,但是不能拜两次,或者是四次的。
只有在特殊的场合才会拜三次,尤其是三拜九叩更是大礼了,在传统的礼德文化里面,三拜九叩是最庄严的礼仪了,一般是在进见帝王及大型的祭祀场合才会用到。
看似叩拜是很简单的,但是在古代也是有着特殊的含义的,因为“拜”就是自祭其身,在古人的理解就是自己的身体祭献出来,意味着愿意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
为何“拜四要出事”呢?
那为何却有这样的说法呢?这是因为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神三鬼四”,即如果是祭拜神灵的话,比如去烧香拜佛那么就是叩拜三次,隆重的会三拜九叩。
但如果是祭祖、拜祭去世的亲人,那么就是拜祭四次。也就是说,四次的叩拜其对象是亡者。
现在大家也应该明白了吧,为什么不能对活着的人叩拜四次了吧。如果对方对这些礼仪比较了解的话,那对其叩拜四次,就相当于是在诅咒对方了,这样对方就容易生气,甚至还发生一些大的纠纷,也就有了“拜四会出事”的说法。
在过去,像三拜九叩大礼是用于对神灵、帝王等特殊的场景,而如果是对亡者,也要行大礼的话,那就是“四礼八拜”大礼了,有些地方也说成是“四起八拜”。
所谓的“三拜九叩”,就是先拜一下,然后磕三个头,起身,之后再拜一下,又磕三个头。再次起身,拜第三下,又是磕三个头。就是把一拜三磕头重复三次而已。
而对于四礼八拜的流程起身也差不多,就是拜一次叩一个头起身去拜,这是一礼二拜,然后前进半步再拜叩头,起身再拜一次,这是二礼四拜。最后再前进半步重复之前的的动作,就是六拜三礼。
最后再重复一次,就是八拜四礼。这是对于一些德高望重的死者的祭拜,也是对死者最高的礼仪了。在过去很多地方还有这个老规矩,但是现在很少见了。
而之所以对于去世的人,祭拜要是四次。这也有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是因为古人是阴阳的理论看待宇宙,数字分为阴阳,其中三是阳数,而四是阴数,活着的人就要用阳数,而去世的人用阴数,这样便于区分。
还有的人则说,是因为三和四的寓意不同。古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是着宇宙的。而四这个数字,谐音是“死”字,所以很敏感的也寓意不好,因此很避讳,一般只有在祭拜亡者的时候才出现。
像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对此不了解,比如在祭祖、清明节拜山(上坟)的时候,就是拜三次,这样做是不对的,祭祖、上坟的话如果要叩拜,正确的做法是四次,就是因为老祖宗的规矩就是“神三鬼四”。
也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地方祭祖时供品也要是双数,这样寓意更好。在你家乡还有这个规矩吗?最后问一下大家,古人所说的“八拜之交”,又是哪八拜,你知道吗?#万物清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