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乌龙灯舞过汀江 传奇续写五百年

原标题:乌龙灯舞过汀江 传奇续写五百年

黑蛟龙灯舞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其舞技舞法与其他龙舞有着明显不同。袁群华 摄

黑蛟龙的龙头制作,需要先用毛竹制品扎出框架。袁群华 摄

框架的制作,全凭制作师傅的工艺,需要兼顾尺寸大小和稳定性。袁群华 摄

江烈群用毛笔蘸上墨汁快速在纸张上画出龙鳞模样。袁群华 摄

龙头的制作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袁群华 摄

画好的龙鳞粘贴在框架上,便组成黑蛟龙龙身的一部分。

袁群华 摄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黑蛟龙灯舞并参与其中。资料图片

“现在没有什么人会制作,也没有什么人愿意学习制作。”在大埔县清溪镇一客家民居里,84岁的江烈群喝了一口茶,准备制作青溪黑蛟龙灯舞道具。在他身后,制作好的道具由蛟首、蛟身、蛟尾三部分组成,全长约25米,“制作一条龙,通常需要花费一个月。”

青溪黑蛟龙灯舞,流传于广东省大埔县北部,闽粤交界的汀江河西的横江、铲坑一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据考证,青溪黑蛟龙灯舞源于汉代的求雨习俗,即“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

当地相传,大埔县青溪镇汀江西岸铲坑村一带瘴气弥漫、虎狼出没,一江姓叔侄到此斩棘垦荒,叔父却惨被恶虎咬死,潜居此地的黑蛟闻知后,毅然横渡汀江,灭瘴气,驱虎狼,造福黎民百姓。

民间为弘扬黑蛟造福于民的功德以及纪念江姓叔侄的英雄壮举,根据古汉族龙灯舞的样式,扎制了黑蛟,编成民间舞蹈,于每年龙湖洞福主公王生日祭祀时进行黑蛟龙灯舞表演,绵绵不断,传承至今。

“青溪黑蛟龙灯舞融客家地区的民间音乐、美术、舞蹈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多在每年春节、元宵期间进行,已经成为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江烈群从小就对青溪黑蛟龙灯舞耳濡目染。

谈话间,江烈群用毛笔蘸上墨汁快速在纸张上画出龙鳞模样,并不断加以精细修改。“六七岁的时候,大人在画龙头,我就在地上画龙身。”回忆起旧时制作青溪黑蛟龙灯舞道具,老人深有感触。

“整体框架就用竹篾扎成,再粘贴上去。以前道具都是比较笨重的,现在外部改用宣纸制作,内部保留原有的毛竹制作骨架。”江烈群说,看似简单的制作步骤,非常考验制作师傅的耐心和细心。

在多年的制作经验上,江烈群还自制龙鳞绘画的模板。“在一张纸上先画好,再剪开龙鳞部分,用比较硬的纸垫底就得到了一个模板。可以用喷壶装上墨水,直接喷印,但也需要非常细心。”老人笑着说,传统技艺不能丢,更需要与时俱进。

青溪镇传统黑蛟龙灯表演分为六小节,分别为出涧、探路、试水、搏浪、戏珠、盘蛟,并配以广东汉乐吹奏,大锣鼓板式,以唢呐为主奏,乐曲欢快、热烈、喜庆,配合黑蛟矫健的姿态,表演画面生动传神,叙事性强。

黑蛟龙灯舞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其舞技舞法与其他龙舞有着明显不同,以刚劲、粗犷、气势磅礴的舞蹈风格,表现出乌龙过江时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劲头。表演时,会配以广东汉乐曲《叠叠令》、音乐《小团圆》等,着重表现蛟龙英勇搏斗、凶猛威风的刚劲。

“表演一般由5人以上共同完成,动作需要协调一致。俯冲、转身、探首、亮相,表现黑蛟龙探路到试水等情节。最多的时候,村里有13条龙同时舞动,场面可热闹了。”说起舞龙,江烈群忍不住拿起龙头比划着。

2013年,该项目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江烈群更为欣慰的是,近年来,青溪黑蛟龙灯舞逐渐进入校园,成为学生们的课堂之一,“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余灏 罗文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