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梵高自画像与美国亚裔的女性之旅 文 曹喜蛙

原标题:梵高自画像与美国亚裔的女性之旅 文 曹喜蛙

梵高自画像与美国亚裔的女性之旅

文 曹喜蛙

任何一个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生命之旅上寻找自我和自由,某种程度上讲其他一切凡尘俗事,皆是籽麻小事,可以忽略不计。在这句话里描述的是艺术家的“寻找”,跟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是不同的,艺术家的寻找是艺术的寻找,终点是自我与自由。对艺术家来说,自我很重要,没有自我就没有独特的艺术,而没有自由就无法达到巅峰,比如梵高为了达到自己艺术的巅峰,在别人看来眼看都要把自己搞疯癫了,单纯从艺术的角度讲即使这样它也值。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1879年由于工作过于热情被踢出教会,1880年开始走上绘画创作的道路,先临摹米勒作品、跟凡·拉帕德交往,1882年开始跟表姐夫安东尼·莫夫学油画,1886年月曾在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这段经历跟大部分中国艺术家基本一样,早年一般的中国艺术家早期基本功都是传统水墨画,近百年也有中国艺术家一开始就学传统油画,不管是传统水墨还是传统油画都是写实的。有的人误以为写实就是现实主义的,其实往往当艺术家出走他乡,才弄清什么是现实主义的了,也才开始真正艺术的自由之旅。

梵高 自画像 42 x 34 cm 1887

梵高 自画像 46 x 39 cm 1888

梵高 自画像 65 x 54 cm 1889

梵高 叼着烟斗的自画像 1886

梵高 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 51 x 45 cm 1889

梵高 献给高更的自画像 59.5 x 48.3 cm 1888

梵高 戴着草帽,叼着烟斗的自画像 1887

梵高 戴着黑色毡帽的自画像 32.5 x 41 cm 1886

梵高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60 x 49 cm 1889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巴黎,与当时法国艺术运动接近,画风大变,这一年他33岁,到37岁他自杀前短短的这5年是他艺术的巅峰期,寻找到了艺术的自我,正是这个时期画了不少《自画像》,这些都值得专注于艺术与自由的人好好挖掘一下,为什么有人会提出所谓“疯魔成就艺术”?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些自画像,也没有做过疯魔艺术家的专题研究,不过十多年前在荷兰留学的一个女学生,回国时给我专门买过荷兰烟斗和烟丝,那时我在旅游报纸当主编,写诗也是自己写,曾想过为诗歌自杀的事情,但仅仅是想想而已。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中国文化很重视人在“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这个很重要的这两个人生转折点,尤其对有志于投身艺术这个行业的人往往是个考验,在这十年你会发现你到底是不是搞职业艺术家的这块料,如果是好好钻研一下,如果不是就放下艺术干点别的,不一定要一棵树上吊死。当然,对这个阶段的艺术家社会也要特别关注一下,毕竟艺术始终是寂寞之道,而许多时候艺术家都是一个人摸黑走道,某种程度上这个阶段的艺术家都很脆弱,更别说社会和家庭有许多不理解、不支持,压力太大,往往就会着魔,走上不归路。当然,对艺术家个人来讲,有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自己排除在世俗之外,该交朋友就交朋友,该谈恋爱就谈恋爱,该结婚就结婚,该生孩子就生孩子,该孝顺父母就孝顺父母,要知道世俗才是一座千年老庙。

当代艺术是提倡入世当下的艺术,你说你该交朋友不交朋友,该谈恋爱不谈恋爱,该结婚不结婚,该生孩子不生孩子,该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那你肯定远离了这个社会,远离了大多数社会活动,就会失去实践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那你的自由和自我就会变得特别的不靠谱和虚无,自然更不知道什么人权、民主、正义,恐怕更不知道什么俄乌冲突,更不知道俄乌冲突竟然会影响到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普通人,更加不知道为什么需要独立思考,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很多年轻艺术家读了梵高的故事,往往知其一不知所云,也有样学样,想当梵高第二,那简直是现代版、当代版的东施效颦,要知道梵高那都是100多年前的事了。

刘晓雪自画像 刘晓雪(美) 2018年作

2016年我策展过一次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其中有位青年艺术家刘晓雪投稿被我选中,在展览活动中她有两件作品还被藏家选中。刘晓雪于1981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版画系,次年求学于美国,先后获得艺术学士与艺术硕士学历,当时住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她就是那种该干嘛就干嘛的女艺术家,在美国既结了婚又生了子,什么也没耽误,如今还经营着一家美术培训机构,教学相长,还画着她的画。前些日子,我看见曹星原在美国策展的《沉默之声——系列华裔艺术邀请展》首展,选中了刘晓雪的作品,正好也是她的一幅自画像《刘晓雪的自画像》。

作为策展人曹星原选《刘晓雪的自画像》那件作品,也是有她的考量。很多华裔艺术家的文化基因还是中国的,尽管他们如今生活在美国,过的是美国的日子,美国的节奏,当然在他们心灵的深处还是有“我是谁”的文化的冲突,尤其对像刘晓雪这样的在美国生了孩子的女艺术家,中美文化的碰撞肯定是少不了的,我想随着他们孩子的长大,他们会越来越发现更多的不一样。本来她只是一个画画的南京女孩,但如今却成了一个美国艺术家。

刘晓雪旅游纪念照,在北京天安门上

刘晓雪旅游纪念照,在北京

刘晓雪旅游纪念照,在北京天安门上

梵高当年从荷兰乡村,到法国巴黎,尽管都还是在欧洲,都有那么大的冲击,其实在荷兰梵高过的并不好,要不然他当个牧师也挺好,也不用当什么画家了,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总是那么不自由。刘晓雪从亚洲的中国到美洲的美国,自然也有不一样的冲击,不自由总有人能感到,自然也有人迟钝感觉不到不自由,那你也管不了。尽管亚洲人移民到美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且每一代移民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感触,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家刘晓雪天然有无尽的表现内容,只要有一双艺术家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思考的心,当然她希望自己是棵植物种子落地就能生根,但生活显然不可能那样简单,好在艺术之神是一个手拿魔杖的女子,她会使刘晓雪学会变得越来越不一样,所以她就有了自己的美国系列创作《南方失乐园系列》《神秘园系列》等等,都是她美国在地的生活环境写照,看得出她没有丢掉自己个体有着超基因的自我,尽管像一株亚洲移栽的植物扎根北美肥沃的大地生长着,作为一个亚裔女子她本身就是稀有、神秘、睿智和自信。

神秘园系列 纸上水彩 51x41cm 2015年 刘晓雪

刘晓雪在国内时曾经到北京旅游过,曾经登上过天安门城楼,曾经随意的拍下几张旅游留念照片,但随着当下的东西方现实的逆全球化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尤其新冠疫情让全球化的世界真的不一样了,这几张普通的旅游照也有了历史的时间沉淀,有了照片自己的时间艺术的划痕,今天把《刘晓雪的自画像》这幅画对照着刘晓雪的这几张当年的旅游纪念照,读者都能想到些什么呢?这个女孩她经历过什么?作为一个成熟的女艺术家,她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只自由的鸟儿,她什么时候会带着她一窝的鸟回来呢?那年,那月,她曾自由的栖落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上……

2022年5月24日北京月牙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