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官方网站罗马10月4日电(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官方网站记者 杨桃源)作为文化部邀请的赴意大利采访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的记者,10月3日,我们6位媒体同仁一同坐上了从北京直飞罗马的飞机。
拽着黑夜的尾巴,飞机在北京晚七点起飞,经过10个半小时的飞行,因为有6个小时的时差,飞机降落罗马机场,是罗马当地时间10月3日深夜11点半。过海关,出机场,身高超过1米9,膀大腰圆的罗伯特先生把我们接上了去旅馆的8座奔驰吉普。据罗伯特说,我们离下榻的宾馆还有45公里。
奔驰在罗马的深夜中奔驰。天气不错,能见度也好,天上的星星低得似乎伸手就可以够到。但是,若想辩认出我们经过的道路和建筑的名称可就门也没有。马路边的路灯兆度低,照明光线弱得仅能辨清道路和批示牌。如此在公用照明上“抠门”,这大概是倡导低碳生活的欧洲的一致行动吧。
进了宾馆,当然得洗去10几个小时折腾出来的满身汗水。但麻烦出来了——洗漱间里没有备牙膏,也没有拖鞋。
罗马、在佛罗伦萨的马路边,几乎就是世界微型车的T台。无论是老款的、还是最新款smart
低碳生活,看来意大利人不是说着玩的。
说起来,意大利人并不是天生的低碳一族。相反,他们的祖先可是货真价实的“高碳贵族”。罗马帝国时期,为了供罗马贵族的奢华生活,运送非洲大象、雄狮、香料,中东欧虎、豹、裘皮,中亚的黄金、宝石的运输队伍络绎于途,绵延几十、几百公里,“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进在非、亚、欧向罗马朝贡的道路上。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地球都承载不起罗马帝国如此高碳折腾。罗马帝国的灭亡,从碳排放的角度看,是迟早的事。
今天的意大利人,是因祖先的高碳折腾而低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