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非诚勿扰》超过3亿的票房成绩,让冯小刚电影总票房累计达到10.32亿。
由此,冯小刚超越张艺谋、陈凯歌,成为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导演。
为什么是冯小刚?
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冯小刚就是我们手里的一份晚报,甭管好看赖看,到点儿了,我们就去买。
成为贺岁王之前,冯小刚走过弯路。当年和王朔一起创办好梦公司,连续四部作品无法面世,冯小刚急了,那时他想,“什么阴暗我拍什么”。
如今,有人问他,这么多年,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回答说:最大的成就是成功地拍成了观众的马屁。
又问:那最大的遗憾呢?
他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我琢磨过来的时间有点晚,要是早琢磨过来就好了。
琢磨过来的冯小刚,就算是拍一部没有一线明星的战争片,也在大片云集的贺岁档赚了两亿多的票房。
观众抱怨冯小刚的电影里,怎么那么多广告?为了这个,他跟负责广告的同事发脾气,摔了杯子。这十年,幕后推手华谊和他的关系,恰如冯小刚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最初的名字:成全你,陶冶我。
在斯皮尔伯格那里,“商业”与“经典”并非天敌。所有导演都在带着镣铐跳舞,永远只能从商业需要和艺术表达中找平衡。
票房之王冯小刚,能否成就商业与经典的双重胜利?他还有时间。
冯小刚:
观众肯定跟我走
他一次次找对了路子,准确地把到了中国观众的脉
■本刊记者/余楠
电影《非诚勿扰》的雏形,诞生于冯小刚2008年上半年的一次度假。军人出身的冯小刚那时刚刚打完一场硬仗——在辽宁沈阳和本溪郊区的数九寒天里,他和数百人的剧组爬冰卧雪,拍完了《集结号》。关机那天,他说了一句:拍了这些年,从来没有这么累。当时冯小刚脸上血色全无,摘下帽子才发现,白发又多了一层。再次面对媒体时,他一脸严肃地告诉大家:我对拍电影这事,兴趣已经不是特别大了。
身心俱疲的冯小刚在《集结号》票房突破两亿人民币之后,收拾起行李去云南度假了。在他的行李箱中有一张DVD:台湾导演陈国富的《征婚启事》。
“主要是拍《集结号》太累了,所以我就想再拍片子的话,就拍个轻松的,愉悦一些的。”看完《征婚启事》时,冯小刚正在度假的旅程中。在他的脑海里,同病相怜的一男一女正在踏上寻找人生另一半的奇妙旅程。用陈国富的话说,《征婚启事》“触到了冯小刚人到中年的某些心境”。后来冯小刚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自己写完了《非诚勿扰》的剧本。
“灵感看似杂乱无序,随意冲突,实际却是天赐至宝。能够激发一个作家灵感的东西总是会被另一些忽略。”好莱坞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这样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创作电影故事的秘诀,“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故事的前提,甚至于对窗外不经意的一瞥。”电影故事如果不来自改编文学小说,便是从无到有的绝对原创,麦基的话恰恰总结了冯小刚原创电影诞生的秘密之一。
2006年11月,一场大雪突降北京,首都机场503驾航班被迫取消,近万旅客滞留机场,冯小刚也在其中。机场的扑克牌迅速卖空,徐帆在向工作人员打听改签事宜,冯小刚看着眼前熙攘而过的各色人等,脑子里又出现了一部电影:那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男人就在这样一个非常时刻,邂逅了曾经爱过的三个女人。那也可能是个喜剧故事:一个明星端起架子,趾高气昂地走进头等舱,面对大家的签名要求谁也不理,众人失望而归;等待起飞的过程中,经济舱的乘客们相互聊天、打牌;漫长的等待中,被晾在一边的明星寂寞难耐,悻悻地在人群背后,看着他们玩牌。
这样的剧情似曾相识,像是《甲方乙方》徐帆主演的那一段,但是如果真的被拍出来,冯小刚肯定让它透着另一种味道。
如同上述那些在冯小刚脑海里灵光乍现的电影片段一样,《非诚勿扰》的诞生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它被拍出来了。
在他心目中,这个故事最动人之处是洋溢在每个人心中的浪漫。咖啡厅的窗外,搭着刚立起来不久的脚手架,工人们在上头拆卸作业。冯小刚指指他们,“就是拆脚手架的这些民工,他们在恋爱时一定也有很多浪漫的想法。”后来,冯小刚把这个浪漫的故事,带到了他曾经去过的旅游胜地,日本北海道。浪漫离开不开美景,更需要佳人。
冯小刚心中的中国美女有两个,一个是张曼玉,一个是舒淇。拿着徐帆十多年前侧着脸庞的照片仔细看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她成为冯小刚的妻子。徐帆的一些轮廓和年轻的张曼玉的确有几分相似。而另一个美女,冯小刚看完了她所有的电影,照着她的样子,写出了《非诚勿扰》里的空姐梁笑笑。
相声加小品,这是冯小刚对《非诚勿扰》的另一个总结。一直善于给观众把脉的他,比谁都清楚,这年头,最火的相声是郭德纲,最牛的小品是赵本山。真做出了来劲的“相声加小品”,“观众肯定跟我走”。
3亿多的票房再次证明,冯小刚又趟对了路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