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人对于怎么样的死才算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把衡量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标准,定位在为人民利益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1943年毛泽东在八路军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这是毛泽东对生死价值和意义最为深刻、最有启发意义的阐述。毛泽东说: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里的“所”,即有意义、有价值。毛泽东的这段话,实际上对死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最精辟、最准确、最绝妙的阐释。为了表达对这种“死得其所”精神的推崇,毛泽东曾手书李商隐的两句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曾多次手书民族英雄文天祥两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无疑,这是毛泽东生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
“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1922年1月18日,地处长沙市区又一村附近的湖南劳工会礼堂,传来阵阵哀乐。劳工会大厅布置了一个简单而肃穆的灵堂。
这里,正在隆重悼念被湖南军阀赵恒惕杀害的湖南劳工会领袖黄爱、庞人铨、黄静源、汪先宗四位革命烈士。灵堂上摆放着四位烈士的遗体,墙上悬挂着烈士的遗像,两边挂满了黑底白字的旌幡、挽联,摆着社会各界的花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毛泽东亲笔写的一幅挽联:
奋斗为众生,千古伤心是工运;
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