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泽东当年视察棉田的地方建起了这座纪念墙(左为王玉堂,右为吕书绪) |
上世纪50年代末,“大办人民公社”的浪潮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特别是河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省农村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原先的4.9万多个农业合作社迅速合并成1242个人民公社。
1958年8月1日,“人民公社”的称呼第一次出现在新乡县七里营大社(人民公社的前身)的行政公文中。几天后,毛泽东视察七里营,赞扬“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从1952年10月至1971年8月,毛泽东先后20余次到河南视察、开会、调查研究和听取工作汇报。“人民公社好”是毛泽东视察河南期间作出的许多重要指示中的一个。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内幕和故事?
最高机密:纸条传看完毕被当场烧掉
1958年8月,一个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名叫七里营的豫北平原乡村,因一位“神秘人物”的来访,打破了往日的平静。直到今天,村里不少老人只要看到村委会大门,踏过村中的小桥,路经村头的棉花田,脑海中仍会浮现出那位“神秘人物”的音容笑貌。
“我去,我一定去。你来采访主席视察七里营,我没理由不故地重游啊!”今年3月19日,时近中午,75岁的王玉堂老人跟记者交谈不到5分钟,就急忙整理衣着,登上了开往距她家20公里远的七里营的汽车。
王玉堂,新乡市政协原副主席。1949年7月,年轻的王玉堂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干部训练班结业,随部队南下进入冀鲁豫边区工作,1952年调到新乡地委政策研究室。1958年的那个夏天,受新乡地委派遣,正在七里营大社工作组开展农业生产的王玉堂,突然领到一项重大而机密的接待任务……
“那是1958年8月6日,我记得特别清楚,天刚蒙蒙亮,新乡地委秘书长魏玉高来到工作组,把我和新乡县委书记胡少华等4人叫到一间偏僻的屋子里。”魏玉高当时满头大汗,神色严肃紧张,只说了一句“今天中央领导来视察,你们赶紧准备一下”,然后从兜里掏出一张纸条传给大家看。“我凑着灯光,看见纸条上就写了一个‘毛’字,立即明白了,心咚咚直跳。”传看完毕,他们就划着火柴把纸条烧掉了。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