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该不该解禁《花花公子》?”这个热门话题在环球网出现后,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网友激烈讨论,正、反两方投票数更是呈胶着状态交替上升。尽管中国奥组委相关部门已出面澄清,称没听说在奥运期间要在中国解禁《花花公子》,但这里的《花花公子》,其实在公众看来已经超出了杂志本身,而是成了一种与“性”或“情色文化”的表征相关的文化象征性符号。这次讨论表明中国公众面对“情色”文化时的态度,仍然相当复杂和相当矛盾。
实际上,“性”的尺度和界限,历来就在世界各国存在着争议。
历史证明,过分压制和过分放纵都会对人类生活造成损害。许多“被禁”的历史事件,事后都被证明过分管制会伤害艺术的自由表达。而如“性革命”似的过度放纵也会导致家庭危机和社会困境,甚至危及人类道德。这一问题的尺度和界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程度和承受力。因此,公众如何取得共识,仍是“性”问题公共政策和道德理解发生变化的关键。
在当下中国,问题其实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使得有关这一问题的知识更加丰富,价值观也进一步复杂化,中国人在这一方面的尺度已经有了更多的宽容。另一方面,现实的状况也引发了争议和分歧。而有关这一方面的法规和政策的完善和系统化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如《色?戒》的删节引发的争议和有关电影“分级制”的讨论等。从目前来看,公众对于这一问题还没有形成新的共识。解禁像《花花公子》这样的杂志,往往可能会形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而网络中的讨论方式又总会诉诸太多的感情和情绪的宣泄,使舆论分歧更大。
同时,中国公众往往对于‘性’的问题采取一种“二元化” 的矛盾态度来理解,也增加了问题处理的难度。在公开场合,公众对于“性”问题加以严格限制的要求往往相当强烈,而以极高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往往是舆论的主流。某些媒体时时有严厉抨击的言论,使公共政策的走向受到影响,难以进行现实操作。而在私人领域里和非正式场合,人们往往采取一种甚至比西方还要“放任”的态度,如相当普遍存在的酒桌上的“黄笑话”或手机的“黄段子”泛滥,等等。这些却缺乏必要的限制,使得保护青少年成长方面也缺少相应的手段。这又强烈呼唤法律的完善。“二元性”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分化,让共识更难以达成;而理性和客观的认识也难以成为舆论的主流,往往不是严禁就是放任,不是过分严厉就是过度宽松,无法找到合适的尺度和界限。
因此,如何解决困境,需要谨慎和耐心的选择。首先,媒体和舆论应让公众了解更多信息和更多世界各国的法律、公共政策,避免简单的“泛道德化”讨论。我们要知道这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涉及人性的复杂性的一个“技术”和社会管理的问题。其次,则需要更加理性和客观地讨论这一问题的空间。这需要专家严谨的研究和调查被公众所了解,也需要公众以平和理性的态度参与讨论。所以,加强教育和普及知识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总之,环球网关于“解禁”的讨论启示我们,社会对“性”的问题必须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共识。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张颐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