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邯郸梦》剧照 |
|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秀才与刽子手》让艺术界与武汉观众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话剧形式 史训锋早报资料 |
国内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文化盛事———正在湖北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日前已经活动过半,随着昨晚舞剧《天边的红云》的上演,上海参演并角逐文华奖的5台剧目已经悉数亮相武汉。几乎每场演出都一票难求……上海作为东道主湖北省以外参演剧目最多的省市,在八艺节上可谓赢得“满堂彩”。尤其是上海昆剧团的《邯郸梦》、上海京剧院的《廉吏于成龙》、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秀才与刽子手》、上海歌剧院的《雷雨》,由于早就因其艺术质量而声名在外,不仅吸引了众多文艺界专家,更让江城观众为之倾倒。
《雷雨》:所有观众被打动
正在湖北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有几场节目的门票早在演出前几天就被抢购一空,来自上海歌剧院的原创民族歌剧《雷雨》就是其中之一。《雷雨》在2006年“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展演”中曾获奖,并入围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在武汉的这次演出中,旅美女高音歌唱家高曼华、上海男高音歌唱家魏松等联袂演绎了这曲曹禺先生笔下扭曲人性的绝唱。
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昨天告诉早报记者,虽然他们是来参赛夺奖的,但实际上最大的赢家是湖北。据他介绍,湖北新修建的琴台大剧院等硬件设施可以用“奢侈”来形容,而且接待工作也相当到位。在演出歌剧之时,由于此前当地观众较少接触此类艺术演出,所以刚开始在中场休息等环节闹了不少误会,但到最后,所有观众都被深深打动。“人们常说筑巢引凤,这次这么多艺术形式的到来,他们真的成功了。”
《邯郸梦》:计镇华“封箱”之作
武汉观众其实并不了解昆剧,因为湖北没有昆剧院团,但11月12日晚,当上海昆剧团携挖掘整理的传统昆剧《邯郸梦》在武汉京韵大舞台上演的时候,观众的热情和现场的火爆还是让上海昆剧团的人震惊,近千人的剧场座无虚席,不少大学生都挤在剧场最后面的加座看完了两个半小时的演出。
《邯郸梦》演员阵容几乎云集了上海昆剧团大部分老艺术家,主演计镇华已经60岁有余,但舞台风采依然,他在剧中饰演的卢生,表演包括小生、老生、小丑等多种行当,并挑战老人的垂暮状态。由于该剧是他的“封箱”之作,演出前几乎一票难求。
在演出现场,记者发现观众的年龄层次比较多样化,既有中老年观众,也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湖北省京剧院汪副院长在演出结束后连连感叹,这个剧场已经很少有这种演出的盛况了。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表示,参加八艺节,不仅是为了评奖,赢得专家和观众的口碑,就是最大的收获。
《秀才与刽子手》:剧组未到票已售空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黑色喜剧《秀才与刽子手》11月8日被安排在宜昌滨江剧院演出,虽然离主会场武汉有4个小时的车程,但演出却人气“足”到让观众只能抱憾而归:剧组还未到宜昌,票已售空。
安徽某剧团在开场前向剧组表示,他们来宜昌不是演出,而是专门来看这个戏学习的。贵州省话剧团更是由团长带队,一行40多人前来观看宜昌的演出。对于观众和戏剧界人士而言,《秀才与刽子手》最大的意义是让他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形式。62岁的观众李清云说,这个话剧让真人、偶人同台演出,很有新意,突破了诸多限制。而且寓言式的故事,情节单纯,内涵丰富。结尾有着苦涩中的乐观,使剧中两个小人物在悲剧命运的交响曲中,呈现一派喜气洋洋的欢快景象,悲剧性与戏剧性就这样巧妙相会在同一个交叉点上。他之前还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形式的话剧,实在让人回味。
◇记者手记
坐上出租车司机跟我谈八艺节
八艺节此次设置了武汉、襄樊、宜昌、黄石、荆门、鄂州等6个会场。上海昆剧团是此次唯一被抽签在八艺节主会场武汉演出的剧团,早报记者因此跟随上昆在武汉亲身感受了八艺节浓厚的“节日气息”。
在武汉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飘扬着八艺节的横幅、标语和大型广告牌;坐上任何一辆出租车,司机都会和你谈起八艺节;湖北的旅游景点甚至对所有参加八艺节的各地人员免费开放;而前来观看八艺节的观众更是囊括了各个年龄层次的普通市民……这个意欲打造成“人民的节日”的艺术盛会,确实在当地实现了“人尽皆知、人人参与”的城市氛围。而由于八艺节良好的组织工作,每个前去参加艺术节的剧团演职员、艺术嘉宾甚至记者,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去东湖边的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发现里面几乎爆棚,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博物馆的日常展会有这么多参观者。后来才知道,因为在八艺节期间,包括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市博物馆在内的20所博物馆、纪念馆,都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据称,借着八艺节的契机,湖北省文化公共设施今后都将对公众免票。仅从这点,八艺节不仅仅是艺术家自己的节日,也是人民的节日,3万张低价票的推出、免费送剧到高校、农村以及民工和环卫工人、“家乡人看家乡戏”的推广活动,都让更多平时不接触艺术的普通观众参与了八艺节。
爱丁堡艺术节的行政总监曾经在不久前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上说,一个艺术节必须要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艺术的影响。除了国内艺术家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评比,能够让更多的大众关心并参与艺术,也许才是“八艺节”的成功所在,也是国内其他艺术活动最大的意义。(早报记者 潘妤 安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