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水下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省文物局、福州市水下考古队等单位,将于近日联合对平潭大练海域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和打捞。据悉,这是继200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打捞平潭“碗礁1号”沉船文物之后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水下文物考古和打捞工作。
大练海域沉船遗址于2006年9月被发现(本报当时曾作报道)。据初步考察,沉船内有大量元代龙泉窑青瓷,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研究价值。
据中国水下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此次联合考古队副队长赵嘉斌介绍,目前水下文物打捞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30多名工作人员已进驻距沉船遗址不远的屿头岛,打捞工作将在近日正式展开,考虑到天气和海况等因素,考古和打捞工作将在11月底前结束。
为确保此次考古和打捞工作顺利进行,福州市公安边防支队组织平潭边防大队屿头边防派出所、大练边防工作站等沉船海域附近边防官兵,为此次水下文物考古和打捞工作提供全程安全保卫和有关服务工作。此前,大练边防工作站官兵和福州市水下文物考古队工作人员自去年9月开始,已经在这一海域专人专船24小时“护宝”400余天。
平潭大练海域的古沉船,位于平潭大练海域一离岸直线距离仅百余米处。据去年曾对该船进行考察的中国水下考古队队长林果介绍,沉船里的瓷器器形特征很一致,瓷碗、瓷盘的直径都比较大,在国内发现的同时期龙泉窑瓷器中,几乎没有发现这种特征的实物,很显然这批瓷器是出口到国外的。
林果认为,大练海域沉船的考古价值并不亚于“碗礁一号”。除了因为龙泉窑瓷器是中国名窑外,还因为这批文物中蕴含着六七百多年前,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细节。
记者 张树福 通讯员 贺华锋
东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