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在织田信长十五岁那年,日本诸侯随着父死子袭的制度,大的诸侯国逐渐变小,整个日本城邦林立,勾心斗角,战火不断。在中国的故事中,乱世必有混世魔王,有魔王就有英雄来救世,而在日本的故事中,英雄与混世魔王往往是一个人。
织田信长自称为“第六天魔王”,晚年更是悲悯之心全无,滥杀无辜,但却使日本从此走上了强盛与统一的道路———与中国的秦始皇和曹操相比,织田信长虽然有着秦始皇的敢作敢为与曹操的唯才是举,但却始终只有曹操的名分和功败垂成的遗憾。
从小就咬坏乳娘奶头的信长,由于其继承人的位置不稳,性格倔强而发愤自强,再加上他的妻子浓姬明言:自己是父亲派来刺探的间谍,信长强则帮信长夺得自己父亲的地盘,反之则帮父亲夺取信长的领地。因此,以实力和计谋获得生存的权利、无情消灭对手的丛林法则成了信长的最爱。而这种以理性、实力和秩序为基准的大自然的丛林法则帮助信长很快获得了成功。
应该说,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是日本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的标志。有一首日本俳诗通过战国时代三位传奇英雄对杜鹃(因其婉转动听的歌喉深得古代日本人的喜爱)的不同态度非常生动地解释了他们的个性差异。在这首俳诗中,丰臣秀吉说:“如果杜鹃不唱歌,我会想办法让它们唱。”德川家康说:“如果杜鹃不唱歌,我会等着它们唱。”但织田信长的态度与前两者对比鲜明,他说:“如果杜鹃不唱歌,我就杀了它们。”当时,政权与神权总是存在一些摩擦,如同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坑杀儒生一样,织田信长也是为将寺庙的田产分给穷人耕种,烧庙杀僧,手段之残忍,比之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始皇是在得天下后为巩固统一政权而为,也在陈胜吴广的号召下迅速灭亡,而织田信长却在统一大业未能完成之时,就如此率性而为,难免人人自危,难免遭人嫉恨而被暗算。
自杀之前,信长反复唱道:人间五十年,何须争名利,到头一场空!悲剧英雄的落幕方式,让后世对织田信长多了一种不胜唏嘘的失落感,而这几句偈语,正是年轻的信长所不屑一顾的佛家经典。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人格的黑暗面,也可看到他的雄才大略、积极学习新知识改造自我的勇气及永不放弃、永不低头的毅力。或许,在后世人们的心眼中,国家和社会的革命似乎带来的只是残杀与牺牲,英雄的功绩往往被其罪责所掩盖。今天,如果说革命改变了什么,那就是我们的财富观和性道德观,如果说英雄让我们领悟到了什么,那就是信长临终所唱的歌谣———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织田信长》山冈庄八(日)著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