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昨晚,以草堂琴社古琴演奏为主体的2007年首届“草堂听琴”中秋赏月系列活动,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盆景园风雅展开。草堂听琴赏月,在古琴声中,举杯邀月,久违的古琴文化被赋予了创新、时尚的新亮点。
“成都历来都是中国古琴重镇,古琴发展全国领先,此次"草堂听琴"活动是成都川派古琴发展的一种新尝试。若在创新、普及、节会和旅游等方面着力打造,成都成为"古琴之都"指日可待。”著名琴学家、国家一级作曲家唐中六这样评价道。
创新 多种元素融入古琴艺术 虽然在成都,川派古琴被打上了时尚标签,被部分时尚白领所接受和喜爱,但与围棋、古筝等传统文化相比,古琴还显得有些孤高清远、曲高和寡。业内专家指出,在保持原有韵味同时,川派古琴应尝试将时尚性、观赏性等元素融入古琴演绎中,让古琴走出小众,面向大众觅知音。该专家建议,为让古琴不再“孤芳自赏”,对古琴演奏方式可进行创新,如演奏时可加入别的表演形式、表现手法等。据悉,成都不少琴家已开始尝试创新,以吸引大众的目光。多才多艺的梓又古琴馆社长代茹,在其古琴表演中就加入了扬琴等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著名书画家赵蕴玉的孙子、青年画家赵弥也是位琴师,其实验视觉艺术作品《看得见的琴声》更将平面绘画艺术与中国古琴听觉艺术结合,令人关注。
普及 更多地面向大众表演 “在创新同时,古琴艺术更需要的是普及,以最平和的姿态面向大众。比如昨晚,草堂琴社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的"草堂听琴"活动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川派古琴走出小圈子,在草堂这样的平台向大众展示其魅力。”专家评价,目前想看古琴表演,往往只能通过琴社雅集活动,范围太窄。古琴只有跳出专业圈子,才能被更多普通观众了解、接受。专家介绍,中秋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而抚琴、作诗、赏月是自古以来文化人的雅趣,此次以盛唐诗歌文化闻名的杜甫草堂恢复“听琴赏月”旧俗,可以让古琴更接近大众。
节会 为成都古琴打上国际标签 通过举办与古琴相关的节会活动扩大古琴影响,也不失为一条古琴发展捷径。专家介绍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成都就开始举办古琴国际节会。这种尝试完全可以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一种品牌,吸引海内外的古琴爱好者。据介绍,成都曾在1990年和1995年成功举办过两次“中国古琴国际交流会”。去年,“2006成都·中国古琴国际艺术节”更是盛况空前,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澳门地区的300多位古琴大师、各琴社流派代表以及古琴文化研究学者汇聚一堂,以琴会友,尽展中国古琴艺术神奇韵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旅游 开拓古琴遗迹游览线路 成都古琴人才众多、古琴氛围浓郁,鲜为人知的是,成都还是全国古琴遗迹最多的城市。唐中六表示,古琴遗迹是成都古琴发展的一张“王牌”,开发古琴系列遗迹线路,拓展成都古琴市场,将是吸引国内外的古琴爱好者的有效途径。据了解,成都的琴台故径、邛崃文君琴台、崇州罨画池、新繁东湖眠琴石、蒲江听琴楼等纪念琴人或琴艺活动的遗址达10余处。而永陵出土的二十四伎乐,更是全国首次出土的古琴造型文物。唐中六说,将这些遗迹连成旅游线路,形成充满文化魅力“古琴系列遗迹游”,不仅能吸引全国古琴爱好者,对外国游客也有号召力。
延伸阅读 成都有望建立川派古琴研究院 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川派古琴源远流长,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昨日记者了解到,为保护川派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将有望建立川派古琴研究院。该研究院将把散落在成都民间的多种古琴力量汇聚起来,以研究院为基地,形成川派古琴研究、展示、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等系列产业链。届时,古琴有望成为成都有一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
昨晚草堂 古琴杜诗邀明月 古琴悠悠,杜诗回荡……昨晚,2007年首届“草堂听琴”中秋赏月系列活动在杜甫草堂盆景园内举行,盛唐蜀人欢度中秋佳节场景被一一还原。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曾成伟领衔的草堂琴社艺术家现场抚琴,成为最大看点。嘉宾在琴音、诗歌、舞蹈造就的“复古”中秋节氛围中吟诗赏月,观舞祈福。今晚,系列活动将继续在草堂盆景园内举行。
昨晚的活动分邀月、赏月、奔月和寄月4个环节,草堂盆景园内草堂琴社的古琴演奏、诗歌的清雅唱和,其传统文化魅力让人沉醉。此外,现场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观众纷纷上台吟诗作对、泼墨挥毫,尽展才华。昨晚的活动除了引起本地市民极大兴趣,还吸引到了不少外国友人。一对来自美国的夫妇对中国古琴艺术赞不绝口:“原以为古琴是很古老的艺术,平日很难见到,没想到它与成都人的生活贴得这么近,成都人真让人羡慕。”对此次活动的意义,省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评价说,此次活动让古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是一次推广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
本组稿件由记者 王嘉 采写 朱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