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黄健
2007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德国作为主宾国,这使得德国文学又急速升温了一把。德国海格立斯贸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蔡鸿君预计,他们在此次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至少能引进六七十种德国书,尤其是畅销书内地和港台地区都纷纷来洽谈版权事宜。
另外,从8月26日至9月2日,在北京图书大厦(西单)、王府井图书大厦、光合作用书房等8家书店都举办了大大小小的“德国图书周”活动。这些书店专门辟出书架,满满地摆放了几百种中译本图书,《熊法则》、《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香水》各种图书应有尽有,但是记者发现很多读者都围在展区翻来翻去,该买哪本,心里好像还是没谱。
正好,记者在图书博览会的德国展厅里碰见了前来参加“蓝色沙发”德中对话的几位喜欢德国文学的中国作家——阎连科、张悦然、陈晓明,赶紧请他们来谈谈他们眼中的德国文学和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为读者做个参考。
阎连科:我喜欢德国的黑色小说
从十八世纪歌德开始,德国的作品就开始进入中国。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整个世界文学像一股洪流一样卷入中国的时候,德国文学也是这股洪流中一个巨大的浪潮。包括九十年代初期,翻译到中国的小说作品——《香水》。这本小说讲的是十七世纪的巴黎。主人公生出来就被母亲抛弃,被母亲扔在了一个垃圾桶边上。他从小就培养自己用鼻子感知到世界上任何的气味。我认为这本小说讲了关于气味的历史。主人公从12岁到19岁,不断摄取少女身上的香味,给小说中的法国的香水制造商创造了非常多香水的财富。他在巴黎杀死了14个少女,从这14个少女身上摄取了香味,最终他被枪决。
这个故事是非常残忍的。但是小说写得非常的美丽,非常的现实。他写的是十七世纪巴黎的故事,这个小说在九十年代应该给中国的文学注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我想,黑色小说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尤其喜欢黑色小说中写寂静的乡村,寂静的死亡,小说的故事中间充满了这种寂静感,幻灭感。但是黑色小说在更大程度上把这种寂静感和大自然联系起来,非常的难得。尤其是黑色散文,比如说《山口》、《村庄》,这些散文我当年是可以整段的背下来,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的花白,我已经忘了,但是它对我的影响是长远的。我在这里非常感谢德国这一文化大国,给中国文学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