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搭架
“当年参加创作的那一群人,都觉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怀孕的心情和喜悦,又像恋爱。
1983年11月30日,年轻的戏剧导演赖声川在自家客厅里宣布,话剧《暗恋桃花源》剧组成立。这是赖声川创建的表演工作坊的第二出戏,而他此前与李立群、李国修合作的表演工作坊处女作、相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台湾,这样的业绩为表坊的发展开了个好头。不过有前面的成功赖声川更觉得紧张,于是压力和重担全都压在了“暗恋”的身上。
最初创作的《暗恋桃花源》,赖声川便将其框架定在“两个剧团争夺剧场”这样一个主题和两个“戏中戏”的表演形式上。回忆起当初的灵感来源,赖声川表示这都源于台湾的混乱环境。
有一次,赖声川听李国修讲到一次观看导演陈玉慧的《谢微笑》在艺术馆彩排时的偶然经验:当时《谢微笑》下午彩排,晚上首演,中间两个小时则被安插了一场小学生的毕业典礼。戏的彩排根本还没完,小学生就已经坐在台下了,另一边钢琴、讲桌都等着要搬上台。于是他在舞台上设计了许多干扰,推动戏剧往前走。这里的干扰,各种各样,有悲剧与喜剧的干扰,有演员和演员的干扰,还有导演和演员的干扰、旁观者与演员的干扰,等等:“暗恋”与“桃花源”两出戏同台演出之时,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经典时刻:剧场前台的服务人员算准了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这一时刻回到剧场;演员李立群与顾宝明都亲眼见到过坐在第一排的观众,有人当场笑得从椅子上翻了下去。
对于《暗恋桃花源》的演出在当时造成的“盛况”,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一种乱中的秩序。
“正式的排演开始于1985年11月30日。最初是一周三天,到12月中旬变得比较密集,直到次年3月的台北首演。当时”表演工作坊“还没有正式的办公室及排练场,排戏的地点到过刘静敏的家、我的家,还有兰陵(剧坊)、云门(实验剧场)的排练场等。“讲到第一次排练的情景,赖声川说道。当他提出他希望以两个剧团争夺一个舞台为出发时,大伙立即热烈地讨论,是两个什么样的剧团在争夺剧场?在无数次辩论中,一个以演悲剧《暗恋》为主的三流剧团,与一个以演三流喜剧《桃花源》为主的江湖剧团诞生。而演员也各依特性选择了角色:以喜剧见长的李立群、顾宝明及刘静敏,即顺理成章地成为《桃花源》的演员,而金士杰、赖声川的妻子丁乃竺和金士会及管管则成为《暗恋》的演员。
当时已入冬季,位于台北郊区的阳明山上正一天比一天冷,赖声川和丁乃竺的家里却一天比一天热闹。每个傍晚李立群、金士杰、顾宝明、刘静敏等演员由台北远征至阳明山,一进门,总是很有默契地分头淘米、洗菜、做饭、烤面包,嘻嘻哈哈饱食一顿后,各自捧着心爱的饮料,十分闲适地瞎聊一阵。看似无所事事,其实一件开心又严肃的工作紧跟着就开始了。
“当年参加创作的那一群人,都觉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怀孕的心情和喜悦,又像恋爱。我丢给演员一粒种子,演员们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慢慢地,大家看见自己如果怀的是黄豆,生出来的也许是黄豆也许是绿豆,甚至是瓜。排练像游戏,演员们由生而熟成为知己。好像一群大人在玩小孩子的游戏,搞童年往事,好玩极了。”赖声川回忆道。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