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百年之四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龙须沟》、《茶馆》、《雷雨》、《日出》等一批优秀话剧的产生,曹禺、焦菊隐、于是之等一大批话剧人才的出现,都标志着中国话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 创建时期 ]
成立之初
实力并不突出
现在的北京人艺,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今年已80多岁的话剧演员郑榕1950年进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塑造了《雷雨》里周朴园、《茶馆》里的常四爷等经典形象。他告诉记者:“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人大文工团发展起来的,有歌剧团、舞剧团、话剧团,军乐团,各个艺术门类都有,以歌剧为主。我刚到人艺的时候,他们演《王贵与李香香》,后来演《长征》,都是歌剧。”1952年,当时的副主席刘少奇提出“专业归口”,提出话剧、歌剧、舞蹈各自集中管理,北京人艺方才成为一个专门的话剧院团。
郑榕回忆,在成立之初,北京人艺在话剧领域,并没有很强的艺术实力。“当时国家级的话剧团体有国家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是吴雪。青艺是当时话剧力量最强盛的,既有延安、重庆来的一批人,又有金山从全国招来的大批旧社会的演员,包括电影演员,比如赵丹。老人艺当时的话剧人才很少,只有叶子是话剧老演员,于是之当时很年轻,没有什么资历和名气,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北京人艺一开始排出《龙须沟》的时候,很多人都吃了一惊,因为没想到人艺有这样的水平。”
剧院建设
剧场差点被歌剧团抢走
虽然创建之初,北京人艺优势并不突出,但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总理周恩来的关注和支持,从人才培养到硬件建设都关怀备至。这是北京人艺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条件。
“北京人艺被观众们私下叫做‘郭老曹剧院’,因为基本上最好的作品都是曹禺、老舍、郭沫若三个人写的。其中曹禺和老舍两个人,就是周总理促成回国参加文化建设的。”人艺老编剧梁秉堃说:“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曹禺和老舍都在美国讲学。周总理与曹禺先后毕业于南开中学,交往很多。建国前夕,周总理就给远在美国的曹禺捎话,希望他回来参加建设。曹禺很快回来,应周总理之托,又写信给老舍,老舍也回国了。后来,曹禺当了北京人艺的院长,老舍则成为人艺最重要的剧作家。他给北京人艺写的剧本至少有十个,而且都很经典。”
1953年,人艺剧场建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首都剧场,是中国第一座话剧剧场。这座剧场是在周恩来的直接批示下建成的。郑榕对此至今印象深刻:“人艺最开始演话剧的时候,在现在的儿童剧院。那是一个电影院,没有后台,演《雷雨》的时候,外面天天下雨,外面下雨,台上也‘下雨’。周总理有一次去看戏,提出要看看化妆室和后台。曹禺等剧院领导就领着总理去看,同时提出来,人艺需要一个话剧剧场。后来周总理就把报告批了。”但建剧院还不是一帆风顺。“等到剧场快建完的时候,被歌剧院抢去了,因为歌剧院势力比我们大。后来找到周总理那儿,周总理才给批了。所以这个剧院才终于落到我们手里。我们一开始进这个剧场演戏的时候,都含着热泪,因为这么一个剧场得来实在太不容易。”对于一个剧院来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场非常重要。北京人艺在这一点上非常幸运。同是话剧院团,直到现在,国家话剧院还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话剧剧场。
指导表演
周恩来看了8遍《雷雨》
从北京人艺成立以后,周恩来就经常到剧院看戏,有时候还会提意见。他本人与话剧的渊源深远,对话剧的兴趣很大。据北京人艺的院史纪录,从上世纪50年代到“文革”前,周恩来总共在剧院看过20多次话剧。“就我的印象中,总理光《雷雨》就看过8遍。”梁秉堃说:“有一次也是看《雷雨》,周总理说:‘我听不见台词,听不清楚,我要到后台批评于是之。’演出结束后,在贵宾室里,全体演员坐在那儿,周总理就挨个提意见,所有演员都被点到。‘某某,哪个戏你过去演得不错嘛,为什么现在台词说不清楚啊?’‘你们现在话剧演员基本功,怎么都不注意啦?话剧演员基本功还是非常重要的’等等。所有人都诚惶诚恐,特别是于是之,还写了文章回忆这件事。那时候,对演员们来,总理来看戏,还提出批评意见,是最有力的鞭策,谁都恨不得一下子把戏演到最好。”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