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版
理解了周朴园的百感交集
“文革”期间,《雷雨》停演,直到1978年才复排。
郑榕作为一个演员,有更深刻的体会。在“文革”后,他花了20年才真正找到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感觉:“从‘文革’后开始,我们慢慢觉察到以前对人物的误读。但我花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走出以前的表演惯性。直到1997年,在纪念曹禺逝世一周年的演出时,我才真正找到了周朴园百感交集的感觉,那时我已经退休十多年了。我觉得自己完全进入了状态,甚至已经掉进去了,好几句台词都是下意识脱口说出来的。那一次我们演了19场,这是北京人艺《雷雨》的顶峰。可惜当时曹禺已经逝世了,不然他会很高兴的。”
王晓鹰版 “将旧作品赋予新生命”的开始
剧本
请示曹禺删掉鲁大海
在90年代之前,《雷雨》各种演出的版本基本都忠实于原作。到了90年代,话剧导演们对《雷雨》的诠释大胆了很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王晓鹰。当时他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有一次,他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一本1936年出版的《雷雨》剧本,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雷雨》原作。“之前我对《雷雨》已经很熟了,自己演过,也看过北京人艺至少三版演员的表演。但那天我站着把那本发黄的剧本读完,感觉完全不同。里面人物传递出来的情感,和后来我们看到的都不一样,我认为是我们丢失了很多东西。”
1993年是《雷雨》诞生60周年,王晓鹰就萌生了重排《雷雨》的念头:“经典作品有沟通的可能性,不仅讲过去的生活,也能和今天产生沟通。那时候,我觉得60年来人们演这出戏的看法都是相近的,都停留在社会问题、阶级斗争上面,却忽略了里面复杂的人物情感。从曹禺的一些文字里,可以看出《雷雨》更多讲的是人物情感煎熬,我坚信曹禺创作的出发点和创作冲动,是对人的情感内心的开掘。所以就想做一个跟过去不同的《雷雨》。这个想法并不稀奇,真正做出来却很稀奇,因为很多人都担心做不好。我的导师徐晓钟说我是‘狗胆包天’。”
王晓鹰最“狗胆包天”的举动在于,删掉了《雷雨》中公认最具有先进阶级性的代表人物鲁大海。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曾招致激烈的批评意见,甚至被认为“大逆不道”。王晓鹰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我想把原来丢失掉的人物情感找回来,势必篇幅会很长,四个小时都演不完。我觉得哪儿都删一点的‘减肥’,还不如把一条支线情节去掉。而且,这个演出对鲁大海的表达容易对年轻观众有反效果,年轻人喜欢嘲笑这个人物。而且这个人与其他人基本没有爱与恨的情感纠葛。晓钟老师考虑几天后,认为我这个想法很大胆,需要去请示曹禺意见。”于是,徐晓钟带着王晓鹰,和当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石维坚一起去医院看望了曹禺。那是王晓鹰第一次和曹禺当面交谈,非常紧张:“我磕磕巴巴、胆战心惊地把想法告诉了曹禺;一方面这个戏会排得和以前写实主义的风格不太一样,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另一方面我需要把鲁大海这个人物砍掉。曹禺直接反应就是:‘诗意挺好,我当初写《雷雨》就是想写成一首诗。’对后一个想法,他的反应也很快:‘这个是好的,因为我当时写鲁大海的时候,对这个人物并不是真的很了解。所以这个人物写得有点嫩,删掉他会显得更完整。’
王晓鹰以前也听说过,曹禺以前并不太介意人家改他的剧本。这一次他注意到有个细节:“当时我们认为讲完了,准备告辞,这时候曹禺去了洗手间。回来之后,他又对我说:‘我刚才又认真想了一下,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雷雨》里其他所有人物彼此都有情感的纠葛,唯独鲁大海没有,所以删这条线对剧本没有伤筋动骨。’”另外,曹禺又很细心地嘱咐王晓鹰:“这是一条很难很难的路,但很有启发性。不一定所有人都像你这么想这个事,以后要是有人对这样的改动有非议,你就说是我同意的。”对此王晓鹰感慨不已:“我觉得曹禺一是很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二也很支持年轻人大胆妄为的举动,第三还想到主动地保护。”这次谈话王晓鹰都做了录音,郑重地保存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