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是一段很长的岁月,经过十年的积淀,仍然还能长久地留存在我们心里的那些,一定跨越了时间这道坎。王小波,就能够给人这样的感觉。
在王小波的葬礼上,导演吴文光曾经说:“为什么中国需要什么,上帝就拿走什么?”独一无二也许是王小波最愿意看到和听到的评价,而在死后获得的生前从未获得也从不愿获得的追捧,也许只是个天大的反讽。
王小波的生前好友艾晓明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她说她更愿意用行动纪念王小波,这行动指的是工作态度与创作精神。
然而,王小波究竟在哪里?是在“门下走狗”的膜拜中,还是在历史长河的洪流里……李敬泽(文化评论人)
王小波已经成为一个怀旧的话题
文学批评家李敬泽说,今天我们所说的王小波,已经和十年前那个有血有肉的王小波不同了,“王小波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本人,而是十年来被我们不断阐释、翻炒的人物。他现在的形象和价值可能已经和他本人的思想与写作没有太大关系了。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会对现在的形象以及很多人对他的礼赞感到啼笑皆非。”
在李敬泽看来,人们对王小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王小波周围那些热烈的拥护者的认识与王小波自身有着很远的距离。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好多小说的成就和贡献也还没有被充分领会。王小波给我们的那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领会的东西就是真正的原则、信念,他的拥护者也没有真正领会。”
“从思想上来说,他是具有西方启蒙传统的知识分子,相信人的理性,相信人的怀疑精神,在他那里,人的怀疑与理性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生活。”李敬泽认为这才是王小波的思想精髓。
李敬泽本人对于王小波的小说比较推崇,他认为其中“所体现的小说精神,即非凡的、偏僻的、狂欢的想象精神,本来就是中国小说非常稀缺的东西,至今也没有在中国小说中看到很充分、有力的后来者。有几部巅峰之作,比如《黄金时代》是10年、20年乃至30年后都可以被充分阅读的。他有几部小说在中国当代小说中有一定的原创价值,但是必须注意到,这种小说的写法并非毫无背景和来源,他是从一个特定的偏僻的传统而来”。
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纪念活动,李敬泽认为其实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怀旧的仪式。“其实十年之后,很多人怀念王小波只不过是为了纪念自己的过去,纪念自己这十年的生命历程和阅读经验。很大程度上,王小波已经成为了一个怀旧的话题,十年已经足够怀旧的了。其实我们更需要做的,应该是不要急于给他定位、评价,也不是为他树立塑像,重要的是打开他的书,好像他还活着,只是一个普通的作者,更直接地阅读、领会他。”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