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相互混杂的当下,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又呼吁建立一个新的节日——国家阅读节。这一提案自2003年开始,至今已连续提了数次。这次,朱永新还为自己的提案找到了更多的盟友:赵丽宏、王安忆、张抗抗等作家和文化人。
必须看到的是,朱永新的这个提案,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即: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强烈冲击加之人们普遍认知观念的转变,造就了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距离知识与文化越来越远。而阅读节的设立初衷,从某种意义而言,其实正是在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进行一次纠偏。
从节日本身的意义而言,任何一个节日,其实不过就是个承载一定符号与内容的形式,节日本身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节日持一种什么样的理解,能否认真对待这一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基于这样的原因,我的观点是,设不设立国家阅读节其实是次要的,重要的还在于我们整个民族能否在全民浮躁的氛围中,找到一条通向完善自身与民族性格的文化通道。
为此,在我看来,无论阅读节的提案最终能否通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人人争当经济理性人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整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又该如何看待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当德意志民族拥有哲学思辨般的智慧,当法兰西人拥有文学构思中的浪漫情怀,当英格兰人拥有彬彬有礼的绅士之风时,我们该如何通过文化的途径让自身变得具有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气质?
这样的命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阅读本身的含义,但更为显然的是,即使是如此宏大的命题,也是不能脱离全民阅读而超然存在的。
朱永新希望:“我们提倡阅读的是那些对人类历史、思想有益的,那些最伟大的东西。阅读那些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所需要的东西。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阅读内容。”这应是他一再倡导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本意,问题是,浮躁中的人们又有几人会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响应他的呼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