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之前——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拒绝之后——别人还是别人,自己还是自己。然而这并不是绕口令,而是在说接纳之后、拒绝之前的事情。
连续关注着王朔的最近动向,很多人都在争议,我很理解并很支持且很明白。
最近那个心理学家叫什么名字的我忘了,说王朔一大堆如何如何。我觉得相当一批心理学家都是糊弄人的,比如北京电台有个节目请的一个带口音的号称心理学家,谁说了什么情况都是:嗯……他的压力太大,他会察觉到各方面的压力而需要如何放松——我认为,请这个人做这个节目的人是个傻瓜,而请的这个人是个心理术士,他支支吾吾地说的废话都不如算命先生,生活在北京谁没有压力啊?如果说出任何一个没有苦恼、快快乐乐的人,我觉得只有回龙观医院的部分病人是这样的,也不全部是。
说王朔如何的心理学家有一句话很让我感触:“他渴望被接纳,但是又总是在拒绝。”我的思路便转开来,飞快地想到了《向左走向右走》里面的对白:他总是向左走,她总是向右走;飞快地想到了这句话的延伸语:她希望自己真诚,但是又总是在虚伪;他渴望被融合,但是又总是在脱离……说简单一些,我们都是矛盾的。
这样的矛盾会体现在接纳之后、拒绝之前。这个矛盾的表现和深厚,我可以用作者省略三千字来表达我的看法。
两个人的世界除了美好,更多的是不美好。您看出来了,我是个矛盾的完美主义者,而接纳之后、拒绝之前,从事物到人我都在时刻和自己和他人做坚持不懈的斗争,这个斗争的结果于我而言无甚罪责,只是于心不安。因为我想起了那个郑帅哥的片子:我知道我是天煞孤星,一个人独惯了,开始既是痛苦,结束既是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