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射史学向来发达,当人们揣测《大明王朝》到底和当下有多少联系的时,作者刘和平却不认为剧本有何“影射”,而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塑造人物。
执著于练道修玄却牢牢控制着政权的嘉靖,理想主义道德楷模出现的海瑞……一众臣僚官宦,演绎出人性的复杂多样。
《大明王朝》的热播使兴起于2006年的“明史热”进一步升温,对于喜欢从历史中探讨政治得失的国人来说,明朝这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传统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无疑更值得探究
樊树志说得好,一本书,一个电视剧出来,大家都在联想,它到底写的是什么。这是很不好的事情。《大明王朝》能激发大家去关注一下那个朝纲不振、吏治腐败,文学却异常繁荣的时代,就足够了
虚构的大明很真实
符合艺术真实,观众才会接受,我不是写给有考据癖的人看的。
撰稿/钱亦蕉(记者)
![]() |
作为湖南卫视2007开年大戏的《大明王朝1566》,在激烈演绎了嘉靖末年的一段历史风云后,于1月底迎来了大结局,也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良好口碑,据悉具有独播权的湖南卫视将安排在春节期间进行重播。同时,剧中的一些虚构情节也引起了明史爱好者的争议,记者采访了该剧的编剧兼制片人刘和平,对里面的一些关键情节和疑点进行了解读。
嘉靖与海瑞
新民周刊:《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与海瑞是两个核心人物,你曾经说嘉靖和海瑞分别代表着阴阳两极,怎么理解?
刘和平:这是从
新民周刊:历史上把嘉靖列为昏君,这部电视剧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概念里不同的嘉靖,是不是为他翻案?
刘和平:现在的历史学家一般都不定他为昏君,《明史》是清人修的,对他贬得比较多,但也部分肯定了嘉靖。“大礼议”事件之前还不错,后来20多年虽然不上朝,但不等于不理朝政。其实,嘉靖一朝已经试图推新政,“一条鞭法”等隆、万大改革,在嘉靖朝已经有了;面对抗倭,他也坚定不移。我觉得嘉靖不能用昏君来解读。现在电视剧里表现的嘉靖更符合现当代明史学家对他的研究和理解。
新民周刊:海瑞一直被当作理想主义的道德偶像,在剧中你也延续了他这样的形象,但为什么你又说他是“封建官场的恐怖分子”?
刘和平:明朝封建官场腐败,潜规则大于显规则,但海瑞从来不搞潜规则,动不动就搬出《大明律》、《大明会典》来说事。他们这些从上到下的大多数官员,所作所为都经不起检验。海瑞时时处处按显规则办事,而且要求上级下属都要这么做,人家没法活了,引起了恐慌。大家恨不得他赶快走,甚至有人上疏为他求升迁职位,只为他能离开——怕了他,让他走。特别是官做大了以后,万历十二年,清算张居正,海瑞任南京右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长。海瑞要来南京的消息传来,每个人都把自己家的朱门刷成了黑门,以致南京黑漆的
假设历史
新民周刊:历史
刘和平:现在电视剧里面也不管海瑞多大的事,海瑞是参与了浙江的审案,但他审得的供词被嘉靖付之一炬,没有直接导致严嵩倒台。有没有海瑞,严嵩肯定都要倒。严嵩的倒台是因为玩潜规则到了一定阶段,无法收拾了,很多人都想倒严。
新民周刊:海瑞在1566年上疏批评嘉靖遭祸,如果没有徐阶等人帮海瑞说情,嘉靖会杀海瑞吗?
刘和平:说不定。徐阶等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人存在的,而是代表着道统的力量。中国的封建体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统,你是朱家的皇储,不管贤与不贤、孝与不孝,都做皇帝;另一个是道统,就是孔孟之道,这个意识形态是用来约束皇帝的,来制约正统的。海瑞是道统的象征和代表,士大夫阶层一定会支持海瑞;而且他又代表弱势人群在说话,力量很大。徐阶等人都是坚持道统的,这时候一定要有态度,所以要帮海瑞说话。嘉靖面对道统,也很孤立,所以海瑞不能乱杀,不像后来崇祯杀袁崇焕还能假立一个通敌的罪名。那个时候,严嵩已经倒台,掌权的都是以道统自居的人,给海瑞立的罪名是“子骂父”,嘉靖也不想遗骂名于后世。再说他那时身体也不太好了,最重要的是祖宗的江山社稷,这也是他有所顾忌不杀海瑞的原因。其实,海瑞、嘉靖,他们都生活在困境中。
新民周刊:改稻为桑是电视剧前半部分的主线,而这并非历史真实,你为什么要这样假设呢?
刘和平:这个情节是虚构的,但情节背后却是真实的。第一,当时江南土地兼并厉害,地都集中在少数大田主手中;第二,当时太湖流域手工棉纺业发达,兼并稻田种棉田的现象很普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就是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冲突,成为动摇政权的资源,我写改稻为桑这个情节就是为了体现这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历史学家认可这个假设的原因。假设情节只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重要的是背景都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新民周刊:有人说毁堤淹田的事,那时的官还不敢这么干,你设计这些情节是为了讽谏当下的反腐倡廉?
刘和平:类似毁堤淹田的事,那时应该有。土地兼并的背景下,比如大田主在上游,他可以控制水源,天旱也不放水下来,等汛期,又用大水淹,下游的小农户没办法了,他就逼你卖田。历史记载当时豪绅控制水源的情况很多,所以我这个是建立在历史背景下的虚构。贪污腐败这样的事,在明朝很严重。当时像织造局等等都是官督商办,比如制造瓷器的官窑,从瓷泥到技术到渠道,都是官方控制的。我写这些不存在影射,如果说今天与那时有相像之处,只能说明这个腐败的传统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历史与今天惊人相似,是人性原罪的惯性使然,不简单是体制问题。
新民周刊:《大明王朝》中有一个人物很令人感兴趣,他就是李时珍。在一般观众的心目中,李时珍是民间神医,千辛万苦著述了《本草纲目》。在剧中,他与海瑞成了知交好友,这段经历是真的吗?
刘和平:李时珍并不只是平民医生,他医术那么高明,必然出入王府,为贵族看病。他曾经是太医,因为反对嘉靖帝食用丹
男人戏中的女人
新民周刊:这是一部男人戏,但里面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女人——芸娘、李妃和齐(齐大柱)妻,为什么塑造了这些人物?
刘和平: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怎么能构成世界?所以即使这是一部以男人为绝对主角的戏,也必须设计一些女性角色。本来我还想把女人写得更多一点,比如芸娘,可以色彩更丰富一点,但因为扮演芸娘的演员王雅捷还接了另外一个戏(担任主角),所以很多地方只好省略了。
新民周刊:剧中芸娘是大老板沈一石花了20万两白银买来的,这个价格是不是太贵了?
刘和平:我这是“明知故犯”。我当然知道那时买一个女人不要这个价,几千两已经很贵了,但是如果写几千两,今天的观众会觉得太贱了。20万两,是为了给现在的观众一个感觉,说明这个女人贵,让他们大概有这个概念。为了今天的观众能更好地体会,我把数字都放大了,包括里面的国民收入也是这样。符合艺术真实,观众才会接受,这是我的选择。考证历史,才知道这是贵了,但我不是写给有考据癖的人看的。
[1][2][3][4][5][6][下一页] |
(责任编辑: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