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她是一个先天的单向度的自绝于社会的人
村上春树在台湾和香港走红了不短的时间,后来听上海的朋友们说,村上在上海也是小资们竟相阅读和谈论的对象。日本有一批相当有影响的作家,包括齐川尤之介,三岛由纪夫,至于当下一点的大江健三郎,也似乎不同凡响,至于说到村上春树,我始终不敢相信那会是个好作家,更别说是个好的小说家了。
先前买了他的《寻羊冒险记》,在一种特殊心态的驱使下,读完了整本书,应该说它一点玄奥东西都没有,除了一些明知故犯的毛病之外,在小说本身的文本上乏善可陈。在02年我买了《挪威的森林》,一口气读完,不再管它。后来,有位很优秀的小说家朋友去了美国,从美国回来跟我说,村上的小说其实大有读头。你知道,作为写小说的人,凡是好小说,大概都不会放过。《挪威的森林》呢,还得从小资说起,然而一提到小资,我们必然会猜到这样一个路子上的东西多半是有些忧伤和神经质,况且它们从来都不曾真正的励志,对于人生而言,在一些隐暗的角落,它何等的抒情!《挪威的森林》讲的是一个叫渡边的男人和一个直子一个绿子两个女孩的情感故事。直子之死,是小说的绝对重点,直子所居所行所谈所为,其实是村上在淡静中沉潜运笔的真正所在,然而直子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呢?为什么在港台和上海会有那么多的青年追求这样一种阅读呢?并且为何这种阅读的气息会无限的迷漫并导致了近乎奇迹的发行量呢?村上并不隐瞒他的世界观,他相当简单的叙述的背后,到底包含了他什么样的抒情的目的呢?《挪威的森林》,在某种角度讲,是一个相当臆想的张狂的自恋的结果,不过,这种张狂始终在他自己能够够得着的幅度内进行。这一点也很符合小资的处境。《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她的孤独、抑郁和伤感,从不曾提示或触及任何社会的成份,所以即使看起来她所住的疗养院,她的朋友,她的过往,有一些交流的闭塞和失败,但说到底,她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她单方面的,也可以说她是一个先天的、单向度的自绝于社会的人。
但假若你认为她的自绝是从另一个层面去暗示社会的痼疾的话,那你又错了,因为她的这种孤独的自我的隔绝,实际上不过是她突然累加的一种情感效果,她和社会之间缺乏任何有联系的说明。因此小资们争相阅读《挪威的森林》,很可能不过是在他们空泛的内心深处,找到了一种最简单最草率的自我放逐,一种漠然的衰微的生活气息糜烂于最后的有些形而上的挣扎中,从这个角度讲,村上和他的《挪威的森林》,不过是在无意中获得了它的普遍的对受众的打击。况且,这种打击与社会或公共领域毫无关系,它的情感脉络也不过是一种近乎不朽的自我叙述,它是一段沉闷的情感,从经验上讲,它没有丝毫真实性可言,它是有问题的小说中的人所决定的一本小说。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